Alexander Schoen和Wolfgang Schmid(2000)等在文章中提到了共同配送在日本的产生背景,并将其归纳为3点原因,一是日本企业间的竞争导致资源无法合理分配和利用,二是发货频率增高导致了许多日本的社会问题,三是生产规模的扩大也为共同配送的产生创造了条件[18]。共同配送出现在这样背景下的日本,并开始了它的早期发展。
Huiskonen, J(2002)在研究中将共同配送分为两类,分别是横向共同配送和纵向共同配送,前者强调中小物流企业之间的合作,后者强调物流企业与流通渠道中的批发和零售商之间的合作[19]。何景华(2001)对共同配送的模式进行了分类,认为共同配送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以货主为主体的协同配送,另一种是以物流业者为主体的协同配送[21]。李云和王平[22](2002)、罗建锋[23](2007)、等则认为其可以分为三种:同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异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和共同集配。其中同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又可细分为委托统一配送和完全统一配送,异产业间的共同配送又分以大型零售商为主导和以地域中坚批发企业为主导两类。William Lew(1994)等按照共同配送的主体区别,将共同配送分为货主主体型和配送专业者主体型,更加体现了共同配送方式的多样性[20]。
我国目前的国情也与当初的日本有很多相似的地方,也有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研究共同配送在中国发展的可能性。
范李平[24](2004)、梁金萍[25](2007)从目前我国配送业目前存在的问题出发,分析了我国对共同配送的需求。前者认为这些问题主要包括重复建设浪费严重,车辆使用效率低,社会成本过高等三方面,认为合理运用共同配送能够很好的解决这些问题;后者认为这些问题包括对物流配送缺乏正确和充足的认识,配送集约化程度低,物流配送效率低,物流装备标准化程度低等。郑欣(2004)从我国物流企业的发展出发来说明实施共同配送的必要性,着重对共同配送的可行性和传统储运业开展共同配送的紧迫性进行了探讨,认为只有共同配送才能解决我国物流企业“小、散、差”的现状,并提出了共同配送的实施方案和必须具备的条件的设想[26]。何景华(2001)更多的分析了中小型企业对共同配送的需求,认为中小型企业由于资金贵乏,无法满足完善物流系统所需的高成本设施和大量的人力需求,同时,多个企业各自建立物流网络会导致资源运用不合理,效率低等问题[21]。左鹏(2003)从宏观的角度,把我国需要实现供应链管理看作背景,针对我国物流企业的现状,对实现供应链管理的基础进行分析,指出了目前实现供应链管理的有效途径就是共同配送[27]。
- 上一篇:云计算服务定价国内外研究现状
- 下一篇:社会责任信息披露的影响因素国内外研究现状
-
-
-
-
-
-
-
高校计算机辅助教学英文文献和中文翻译
慕课时代下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
糖基化处理对大豆分离蛋白功能的影响
浅议电视节目主持人的策划意识
油画创作《舞台》色彩浅析
洪泽湖常见水生经济动物资源现状的调查
msp430g2553单片机高精度差分GPS技术研究
松节油香精微胶囊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数据采集技术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
浙江省嘉兴市典型蔬菜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