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里仅对金属电爆炸和毛细管放电特性研究国内外研究现状进行阐述。    电爆炸现象的研究工作开始于18世纪。1920年,J.A.Anderson进行了爆炸丝高温光谱研究。实验表明,电爆炸产生的温度可达到太阳表面的温度[4]。G.W.Anderson[5]提出了电作用量的概念,电作用量定义为流经金属丝电流的平方对时间的积分。T.J.Tucker[6]提出了电爆炸过程是常压加热过程的假设,并获得了电爆炸过程中放电电阻的计算模型,该模型基本上能够反映电阻阻值的变化,而且实验表明电爆炸过程非常迅速,时间尺度为微秒级,压力来不及产生变化,证明了常压加热假设的可靠性。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电爆炸又成为产生高密度等离子体的一种方法,用以研究等离子体箍缩和核聚变等效应。42454

    在实验中,条纹照相、光谱分析、激光干涉法等现代测试分析手段[7]都被用于了电爆炸瞬态现象的研究。在理论研究方面,分子动力学模型、模型、热模型等都分别被建立并用于描述各种金属丝在电爆炸过程中的物理量(电导率等)变化和各种现象的分析讨论。

国内关于电爆炸的研究主要从数值计算和实验应用两个方面幵展,其中电爆炸过程中的电阻计算是数值仿真的重点,实验方面主要在电爆炸本身的机理性实验研究和电爆炸的技术应用两个方向开展。论文网

    上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电热化学发射技术的发展,国外对电热化学发射系统中的消融毛细管等离子体发生器开展了广泛的研究。E.Z.Ibrahim[8],P.Kovitya和J.J.Lowke[9],C.B.Ruchti和L.Niemeyer[10]分别对消融毛细管的高压放电进行了理论和实验研究,对毛细管的放电过程和烧蚀机理等作了较为详细的论述。他们建立了分区模型,将放电烧烛的毛细管内分为两个区域,即中心电弧区和管壁附近的蒸汽层。还对两端开口的毛细管放电进行了研究,给出了电弧模型和一系列的结果。M.A.Bourham等人也发展了等离子体的消融模型,他们将到达材料表面的热福射量化为黑体辖射与能量传递系数的乘积。D.Hahn等人研究了蒸汽罩的机理,他们的模型考虑了材料表面的热传导和对流,边界层的磁流体输运,辐射换热,边界层的状态方程,进入边界层的能量和动量的传递等因素,比较完善。以色列的D.Zoler[11]等也提出了他们的毛细管消融速率计算公式。

上一篇:旋转弹转速及位置测量国内外研究现状
下一篇:超宽带天线双圆极化天线国内外研究现状

钒氧化物电极材料研究现状

直播电台在学前教育国内外研究现状

电子竞技产业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趋势

电子媒介国内外研究现状综述

互联网+农产品电商国内外研究现状

跨境电子商务研究现状和参考文献

B2B电子商务网站国内外研究现状

AT89C52单片机的超声波测距...

志愿者活动的调查问卷表

神经外科重症监护病房患...

中国学术生态细节考察《...

承德市事业单位档案管理...

10万元能开儿童乐园吗,我...

国内外图像分割技术研究现状

医院财务风险因素分析及管理措施【2367字】

公寓空调设计任务书

C#学校科研管理系统的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