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媒介的发展历经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838-1936)有线电报、电话、留声机、无线电广播等技术的发明与创造,促进通讯工具、广播业等的发展,该阶段是靠电力传播;第二阶段(1936-1957)建立了第一座正规电视台,同时激光视盘、录像机、录音机、等其他新媒介大量出现。电视台的建立标志着媒介结构的重组和新生媒介的诞生,产生的新媒介形成了体外化的声音和影像信息系统。第三阶段(1957-1995)人类进入卫星传播时代,报刊、广播、电视等传媒高度普及,个人媒介日趋多样化,广播电视进入数字化和卫星跨国传播。第四阶段(1995—至今)电脑普及到千家万户,并且体积越来越小,功能越来越齐全,虚拟网络无处不在,iPad、VR等各种产品应运而生。这是计算机、互联网和多媒体等不同媒介功能融合的结果,从四个阶段可以看出电子媒介发展的特征:88675
首先,电子媒介更新速度极快。从诞生那天起就以迅猛的势头赶超印刷媒介,从有线电报开始,电话、录像带、广播、电视、计算机、互联网……电子媒介个头越变越小,容量越来越大,却以秒针甚至更快的速度在蜕变、更新。
其次,电子媒介传播的普及率更高。每个自然人都能借助电子媒介获取信息,因而它把信息获取能力普及到了最广泛大众。调查表明,电子媒介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影响最大,随着电视的普及,越是底层的人通过电子媒介获取的信息越多,他们除人际交往中的信息获取外,主要的信息来源依赖于电子媒介。
然后,电子媒介载体的多样化。电子媒介可以承载于手机、电视、iPad、单机、甚至走在街头看到的大屏幕,这种载体无处不在,无时不发挥着巨大作用,每一个载体都有超越其容量的强大功能,且这种功能不是单一的,如手机既可以看电子书又可以拍照、通讯、购物、支付等等,拿着手机就可走遍天下毫不夸张。
最后,电子媒介使用群体扩大。老人有老年人专用手机、唱戏机,婴幼儿有早教机、学习机、游戏机等等,农民也会使用智能手机,人手一个司空见惯。婴幼儿群体是潜在的使用群体,并且受成人的影响正在进一步扩大。论文网
(一)国外研究1。理论研究
20世纪20年代及50年代,关注儿童命运的人随着电影和电视的相继普及对儿童的未
来产生了极大忧虑。例如1982年出版的《童年的消逝》是一本电视批评著作,作者是美国纽约大学教授尼尔。波兹曼。作者认为社会的大众媒介形式决定了童年理念的存在,并提出了捍卫童年的观点。除了《童年的消逝》,同时期还有两本反映电子媒体时代童年的衰落
与消逝的著作。分别是玛丽·威妮的《失落童年的儿童》和美国戴维·埃尔凯德的《萧瑟的童年:拔苗助长的危机》。埃尔凯德认为我们过早地将幼儿暴露在不必要的性与暴力镜头之下,幼儿并不了解从电视上所看到的东西,他们在电视上获得了与他们年龄不相符的经验,这种错误认知是电视造成的,因为成人把儿童当做比他们实际年龄更大的个体来对待。玛丽·威妮把电视视为毒品,她认为电视剥夺了儿童游戏的时间,指责越来越多的父母把电视简单地看作是幼儿的“保姆”。2
2。技术开发美国为了限制幼儿接触电视中的淫秽、暴力和有伤风化的节目,要求电视机生产厂家
必须在每一台13英寸及以上的电视机中安装V-chip装置,即反暴力芯片,使观众能用一个通用的分级系统锁住所有被认为是儿童不宜的节目。日本大分县丰后高田市立河内国中采用微软Kinect的《舞动全身2》(DanceCentral2)在校园里进行舞蹈课程教学,寓教于乐,学生可以依照自己的能力选择不同等级的舞步与歌曲;2009年任天堂宣布与美国国家音乐教育协会联手将Wii游戏机和《Wii音乐》推广到美国校园,全美51个城市的音乐教师利用Wii主机和《Wii音乐》游戏进行音乐课程的教学,以此帮助儿童学习音乐与节奏、音调以及歌曲节奏。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