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新员工培训理论培训作为一个研究课题,首先出现在心理学和科学管理领域【2】。随着管理科学理论的发展,培训理论研究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传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00-1930)、行为科学时期的培训(1930-1960)、系统理论时期的培训(1960至今)【3】。传统理论时期,培训主要关注发展个人技术和态度,缺少对个人与他人、个人与团体之间相互关系的关注;行为科学理论时期,在延续传统理论时期关注个人技术与态度发展的基础上增强了对员工个人与他人之间的关系的重视;系统理论时期与前两阶段不同,这阶段将组织视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并且特别重视系统与系统间的适应与沟通。51566
19世纪末20世纪初,科学管理之父弗雷德里克·泰勒与吉尔布雷斯等人首先提出了培训的理论,主张以规范化操作来取代经验性操作,并且在推行标准操作法的同时按照标准要求培训工人。这一培训理论第一次从组织的角度去进行员工培训活动,从此新员工的技能培训诞生【4】。
20世纪3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梅奥将人的本性设定由最初的“经济人”转化为“社会人”,打破了以往人们思维中只有经济对员工积极性产生作用的认识,意识到工作满足感、被赏识等因素同样会影响劳动生产率。这一发现丰富了新员工入职的培训内容。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培训作为一门职业更加的专业化、深入化,培训的内容也由最初的技能培训增加了知识培训,同时企业越来越重视对新员工的素质培训。
1943年,马斯洛的人类需求5层次理论(由低到高分别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归属感、受人尊重、自我实现)使新员工培训的内容进一步的得到了深化和扩展。
20世纪50年代,赫兹伯格把影响人行为的各种因素分为“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两类,他认识到只有在同时满足这两类因素的前提下,员工的积极性才能被充分调动。该理论对新员工培训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20世纪50年代后期道格拉斯提出了人性假设的X理论与Y理论,这一理论的提出使得新员工培训与入职上岗后的培训紧密的联系在了一起。
20世纪60年代以后,培训理论进入系统理论时期,开始转为关注管理者的领导作风与员工工作之间的关系。这一时期培训的对象也扩展到了管理人员,这对新员工培训中管理人员的入职培训提出了新的要求。
20世纪80年代形成的企业文化理论使得理论研究开始向整个培训体系的框架倾斜,源`自,优尔.文;论"文'网[www.youerw.com培训开始逐步成为企业的一项常规活动,新员工培训也随之得到完善。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外管理研究人员开始从战略的高度开看待与实施员工培训,企业也将员工培训作为重要的战略投资,将员工知识和技能的开发列入到其长期发展战略规划中。新员工培训体系也开始在组织、制度、计划、实施以及培训效果评估等方面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模式。
2 国内新员工培训理论
1994 年被公认为是中国的管理年,也就意着我国相关学者对企业培训理论的研究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随着西方先进管理经验和理论的引入,我国企业快速的接受了人力资本和学习型组织的概念,许多学者开始研究培训在企业人力资源开发环节中的重要性,并且在分析我国企业培训现状与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形成了相关理论。
近年来,国内对新员工培训的理论研究更为细化与系统,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大部分:培训需求、培训体系的构建、相关学习理论、培训模式以及学习理论视角下的员工心理研【5】。根据研究方向的不同,管理学者也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如何斌、冯静等人对基于胜任力的培训需求分析模型、Goldstein分析模型等不同分析模型地位的理解;尚志伟、韩冬则在2009年提出完整的培训体系需要从培训系列、培训层次、培训模式等几个维度来构建;谭春平等人则认为员工培训作为人力资源的一个重要职能应该建立的客户导向的基础之上;康健从平衡计分卡的四个角度(财务、客户、内部流程、学习和创新)对积分式培训体系进行阐述,认为积分式培训体系更适合企业的发展;关培兰等人从心理契约及自我效能感、沟通等方面进行研究,提出人力资源作为针对人的一种管理行为,需要其他科学尤其是心理学不断提供适应科技进步和社会发展的有力支持论文网【6】。另外企业培训的进步也需要吸收优秀的理论,近年来社会学和心理学领域都出现了几种具有代表性的理论,如构建主义理论、分布式认知理论、情景学习理论、合作学习理论以及学习型组织理论,这些理论的提出直接带动了企业员工培训的发展与进步,使得企业更多的关注新员工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