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的土地整理的发展可以概括为下面三个阶段:
(1)整理工作的探索阶段
建国初期土地所有全的变更,使土地从私人所有转变为集体所有,土地整理重点是:保证耕者有其田,人人有地种。积极进行开荒造田,扩大耕地面积,并建设道路,完善灌溉系统,改善农业生产条件。20世纪80年代,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土地利用快速发展、利用效率提高,人民的生产、生活的积极性得到了极大的鼓舞。
(2)整理工作的实践阶段
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农村居民点土地整理工作主要表现为:改善农业生产环境,调高农民生活水平,修建农村道路提高农村的通达度,进一步建设灌溉设施,完善农村居民的生产与生活的基础设施。国家开始出台相关的法律法规,开始注重农村土地的合理利用,特别是对农村耕地的保护与农村居民宅基地使用权的确定,土地整理工作开始系统的、逐步的展开。
提出土地整理概念:在一定资金支持下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及用地需求,对未利用、不合理利用、低效利用的土地釆取的一系列工程技术措施[13]。开始农村居民点整理的探索与研究,常见的如利用国家或地区发布的标准或指标进行土地整理研究;实地抽样调查土地利用情况进行潜力测算;更为常见的是通过建筑容积率来计算整理潜力[14]。
总结国内外土地整理模式:应用层次指标分析法进行方法的确定,第一是运用反应空间信息的地域特征指标进行划分;第二是运用土地利用类型指标进行模式划分;第三是利用土地整理目标指标进行模式的研究考虑;第四是设计资金与经营等运作方式指标对土地整理进行划分[15]。
(3)土地整理的探索阶段
国家开始出台更多的土地相关的法律法规,标志我国土地整理更趋完善与成熟,土地整理结合城乡一体化发展,进行农村居民点土地利用整理、耕地保护,使农村居民享受科学所带来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