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形象感知旅游感知形象在潜在旅游者做出目的地选择的过程中起重要的影响作用,Boulding、Gartner、Chon以及Woodside等特别指出目的地形象对于旅游决策的重要影响[1]。Goodrich、Pearce、Phelps、Calantone、Echtner和Ritchie以及Milman和Pizam分析研究了旅游目的地感知形象的影响因素,认为旅游感知形象与旅游动机以及满意程度等都是分不开的。
相对于国外学者,我国学者则着重研究了旅游形象设计的内涵和营销。陈传康认为地方文脉的导入对旅游形象设计至关重要,并提倡可在旅游目的地的形象策划中引入企业形象识别理念[2];保继刚发现旅游形象的感知受到感知距离和目的地人文特色等因素的影响[3];屈海林、聂献忠、谷明则分别对香港、上海、大连等都市的旅游形象营销思路进行了探讨;宋章海从旅游者感知的角度出发,指出旅游形象的营销策划应正确运用形象要素[4]。77763
IPA分析法
IPA ( 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 分析法,即重要性与表现程度分析法,于1977年由Martilla和James在分析机车产业产品的属性研究中最早提出来。1989年Evans和Chon将IPA分析法用于研究旅游目的地,发现该方法对于目的地满意水平的分析有显著的效果[5]。论文网
国内对于IPA分析法在旅游研究中的运用,主要是集中在旅游服务质量的测量和旅游目的地游客满意度。国内较早运用IPA方法的学者要数宋子斌和黄秀娟,宋子斌用IPA法分析了西安居民对海南旅游目的地的形象感知[6];黄秀娟运用IPA分析法分析了福建省在入境旅游市场上的竞争力。此后,众多的学者将IPA分析法运用于游客对红色旅游、乡村旅游、生态旅游、中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满意度分析。邓新芳和余勇运用IPA分析法分别对新疆可可托海、武陵源风景区的形象感知进行了探讨[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