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现状地理信息系统(GIS) 是在计算机软硬件的支持下,对空间数据进行存储、处理、管理和研究的技术系统。它是一门交叉性、边缘性的学科,更是一项新兴技术,主要是以计算机为基础,围绕这项技术做一些研究、开发和应用。80323
为了获取能够满足需求的信息,对多种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结果以地图、图形或数据的形式来展现出来。
在国外,1998年,加拿大的S。CWirasinghe在公交站点站距优化及选址的研究方面,系统地阐述了公交的停靠站之间的平均站间距的优化问题,在考虑公交运营成本、乘客的出行费用的基础上进行研究,并以时间为衡量单位,建立了优化模型,但是实用性并不强[2]。
2001年,在文献中,Anthony A。Saka提出了基于公交运营成本限制的平均站间距的优化模型。
在国外,对于公共交通在空间不均方面的研究也是相当多的,主要是利用GIS软件评估服务需求,以服务区划分、效率分析和可达性分析的结果为基础,从而进行布局规划及资源分配。研究的重点是将公交的需求数据和公交站点数据空间化,专门建立地理空间数据库系统,在GIS中进行专题制图、空间分析和空间规划。
结合地理信息技术,不少欧美国家都相应建立了比较完备的公共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体系,里面有很多经验可以值得我们参考并借鉴。空间可达性已经应用在各个领域,特别是区位的确定,特别是公共服务设施的区位选择,不同的公共服务设施能够服务不同的人群,并评价该类人群对于这些特定的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的接近程度是否达到均衡。
2 国内研究现状
近年来,随着我国的经济建设的迅速发展,地理信息系统在测绘、环保、农业、制图、城市规划管理、交通运输等领域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并且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速了地理信息系统的应用的进程。论文网
在国内,1999年,华南理工大学的谭满春等人根据笔直路段上及交叉路口处的城市公交站点的位置的选址,建立了离散和连续型的数学模型。
2000年,同济大学的邵俊对公交车辆的专用道路系统的时间和空间的设计上进行了全面细致的研究,对公交站点的设计提出了相当有用的方法,非常值得我们学习借鉴。
2001年,同济大学的彭国雄与莫汉康以减少公交车辆和其他车辆的相互之间的干扰为出发点,通过地理信息系统的定性分析,对目前城市公交站点的设置上所遇到的一些常见性的问题,以道路的横断面的形式和交叉路口的交通状况为基础,提出了针对公交站点的优化的解决方案[3]。
公共交通是提升城市综合竞争力的关键环节,我国人口多,基数大,密度高,人均又低,这些都决定了我国必将走以公共交通为主导的集约化的发展道路[4]。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也带来居民日常出行需求上的快速增长,居民对基础的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要增加,要求也越来越高。至2012年我国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达48。58万辆,2013年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达51。12万辆左右[5]。为了适应现在城市化进程和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城市公共交通系统应该提高公交装备水平和服务质量,完善公共交通系统的结构,加快运输能力的扩充。
现如今,我国的国民经济实现快速增长,人民的生活水平也在不断提高。为更加方便广大的人民群众,我国确立了优先发展公交的战略,为了实现城市公交的优先发展战略。政府不断加大了对城市公共交通发展的支持力度,以现有的公共交通的设施为基础,对此进行逐步改善,不断加大线网密度,提高服务水平和保障能力。城市公共交通主要是为了改善人民群众基本的日常出行的便利,并且在保护城市环境和缓解城市交通拥堵等方面上面发挥了重要的支撑作用,不断推进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