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苯甲酸钠含量的研究
虽然我国准许添加苯甲酸钠在很多种类的食品中,但是众所周知它具有一定的毒性。如果长期地大剂量的食用,它有很大可能会蓄积在人的身体里,到最后就会影响到我们人体的健康。在国内外,伴随着人们近年来不断增强的健康意识,饮料中苯甲酸钠的含量也成为了我们日常所关注的东西,它上升到了我们身体的健康问题,值得分析人员对它进行讨论,并给人们提供一个可参考判断的依据。通过翻阅以往的很多的文献,我们可以看到它们大部分还是特别强调了当人们每天适量地摄入苯甲酸钠时,对人体实际上是基本没有害处的,也不会引发一些诸如肝硬化等疾病,但是如果我们一直长期地过量食用它,它会在在我们人体中蓄积,从而对人体的健康产生一定的伤害,严重的会导致身体的突变、致癌、致畸等副作用,因此我们仍需严格控制苯甲酸钠的用量,这个国家卫生部在食品标准中有明确的规定,作为公民,我们也要食用合格的产品,确保自己的身体健康。
随着现今分析技术的飞速发展,我们测定苯甲酸钠含量的方法有很多,而且许多旧的方法也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通过这些方法,分析人员能够实现对食品种类繁多以及产品成分复杂的物质进行分析测定,从而使得食品质量安全的研究以及使用防腐剂的安全范围成为一个可能,从中我们可以认清苯甲酸钠作为食品防腐剂的本质。分析苯甲酸钠的方法很多,我们要从研究的合理性、开发的可能性、使用的安全性以及环保的有效性等方面来考虑,通过从各个方面考察不一样的测定方法以及能影响它的因素,综合考虑,为合理使用苯甲酸钠防腐剂提供能让人信服的理论依据。
迄今为止已经有很多种方法可以应用于苯甲酸钠含量的测定,在这些方法中比较常用到的比如高效液相色谱法、气相色谱法、离子交换色谱法、纸层色谱析法、紫外分光度法、滴定分析法、毛细管电泳法、动力学荧光法和发光细菌法。当然这些列举的方法在苯甲酸钠含量测定的方面都各有其优点或缺点。我们要根据实验的条件、样品的形式等诸多方面来考了选择合适的测定方法。当我们在测定不同种类食品中的苯甲酸钠时,可以选用实际条件来合理的选择测定方法以及样品的处理方法。有文献中提及,气相色谱法和液相色谱法在产品呈现多组分的情况下是最适合的分析方法,它们也是目前实验室中最常用的方法来测定苯甲酸钠,虽然这两种方法精确度高,但是它们操作起来相对复杂,仪器的构造复杂,不确定因素有很多;在对样品进行预处理时也是非常复杂的,处理起来难度较高;而且整个实验做下来的成本费很高,也会占用分析人员的很多时间,如果被测定的样品多的时候需要很漫长的时间。薄层色谱法的话操作起来难度比色谱法还要大,所以它只能够对粗略地对样品进行定量分析,比起其他的方法准确度相对来说较低,而且应用范围的也有局限,对低浓度的物质未必能检测出来,所以它没有能够广泛地被人们采用。紫外分光光度法在对样品进行处理时相对来说简单,并且容易掌握,易于操作,我们使用起来很简便快捷,而且它不需要色谱法那样昂贵的仪器,在很大程度上非常适合苯甲酸钠的测定,特别是无机物样品中的苯甲酸钠,但是在检测的过程中它的取样量大,现在都提倡环保,这样的话不够保护环境,而且它在测定奶制品中苯甲酸钠含量时,检测效果不是很理想,所以有利有弊,总体来说这个方法还是利大于弊。
毛细管电泳的话,它和高效液相色谱差不多,同样都是液相的分离检测技术,所以在很多的方面毛细管电泳法和高效液相色谱法能够互补,但是不管从实验成本、进样样品的用量、检测分离速度还是实验的效率来比较,毛细管电泳法都有它一定的优势,毛细管电泳和其他的分析方法比较起来不仅样品以及试剂的消耗量少(流动相用量只需要几毫升, 样品用量可以是nl级,能够实现微量制备)、实验步骤简单、分离和分析速度更快(分析时间正常情况下不超过30min)、应用范围也更加广泛,而且它的仪器结构各方面都比高效液相色谱法的简单,所以当仪器出现问题时解决起来也比较快。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毛细管电泳法只需要四个最主要的部件:检测器高压、毛细管、直流电源以及进样装置。毛细管电泳法是八十年代初逐渐开发出的一种新型并且很高效的分离检测技术,它主要的工作原理是以毛细管为样品溶液的分离渠道,其中的驱动力是高压支流电场,这是一中新型的液相分离检测技术,在实验的过程过样品的预处理相对于其他方法来说非常简单,检测的过程也非常快速、对于样品数量多的实验,它是非常高效,而且因为是毛细管,不管是手动进样还是自动进样,所需要的样品体积都非常小、在整个实验的过程中所有的溶剂的消耗量也相对来说少,因为它的这些优点,现如今已经在分离检测分析物质的领域被广泛地使用,但是它也存在缺点,与其他的检测分析方法相互比较起来,毛细管电泳法在灵敏度方面和重现性实验中还是存在些许的不足,因为在进行处理样品的过程中会发生一些诸如酶促的反应,最终会使结果测定出来有较大的误差。但是我们在实验室中进行实验时,综合考虑实验的分析时间短,操作起来简便,较低的实验成本以及对环境相对来说污染少的方法测定苯甲酸钠,我们最终选择了毛细管电泳法来进行本论文的实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