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不仅注重对隶书的临摹创作,在隶书的理论研究上,更有自己的独特创新。清代光是专门研究隶书的著作就有十几部如顾蔼吉的《隶辨》、《分隶笔法》、《隶八分考》、万经的《分隶偶存》、张在辛《隶法琐言》等。散论更是多不胜数。文献综述
清人对隶书书法的发展,首先应源于他们对隶书地位的再认识。姜宸英论书以古为尚,推崇魏晋,在隶书的学习上,尝谓:“真出于隶,锺太傅真书绝妙古今,以其全体分隶,右军父子模仿元常,所以楷法尤妙,欲学锺王之法而不解分隶,是谓失之原本。” 傅山尚古意,喜古籀、篆、隶,同样表示:“不知篆籀从而讲字学书,皆寐也。” 不难看出,隶书的地位在清初已隐约高于行书和楷书。
清代对隶书最重要的发展,就是对碑刻中金石气的研究。凡是清代作隶者无不师宗汉隶古朴浑厚,一改唐隶雍容华贵之风。在此,傅山曾阐述:“汉隶之不可思议处,只是硬拙。初无布置等当之意,凡偏旁左右宽窄疏密,信手行去,一派天机。” 在他看来,“古朴”、“硬拙”是汉隶的奥妙之处,在熟练的基础上,能够做到随意信手才是成功。另外,清人在求新尚奇方面,可是不输与人的,金农在自题画中言“游戏通神,自我作古” 。正是有这么多积极的因素,才促使清代隶书的繁荣。
2 高凤翰生平与交游
高凤翰(1683~1749),山东胶州市三里河村人。又名翰,字西园,号南村,又号南阜、云阜,别号因地、因时、因病等40多个。晚年因风痹不能用右手书画,因而改用左手,这在艺术上却另辟蹊径,作品风格更为超凡脱俗,气质奔放。
高凤翰在艺术上的造诣颇为全面,可谓是诗、书、画、印都十分精通,为扬州八怪之一。此外尤嗜砚,藏砚千,皆自为铭词手镌之。著作有《砚史》,《南阜集》。
胶州,是高凤翰的家乡,这里风景秀美,文化气息浓郁,经济繁华,是交通往来的要塞。高凤翰从小就接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他的父亲高曰恭,是康熙年间举人,曾任诸城淄川教谕,诗书画皆通,高风翰儿时的艺术教育多受其影响。此外,他的叔父高曰聪,兄弟高凤彩、高凤举都是很有建树的文人。
高凤翰15岁时随父赴淄川任教谕,结识了不少当地名士,其中李尧臣、张元、蒲松龄、张历友在诗文上给予高凤翰很大帮助,张历友有诗赞高:“佳儿弱冠弄柔翰,笔阵横扫千人军” 。后得李霞裳在诗画上教导数十载。与张贞、张在辛的相交,更是让高凤翰在书法篆刻取得巨大进步。高凤翰广交文友,广泛游历,使自己的学业、艺术方面有了很大提高。
高风翰45岁时应黄之瑞举荐,参加考试并取得一等,被雍正皇帝召见,任歙县县丞,后辗转多地为官,但仕途都不如意,饱受官场黑暗之苦,终在55岁时辞官。
辞官后,高凤翰主要在扬州生活,他交友甚广,如郑板桥、金农、李鱓、高翔、边寿民、李莬、马曰璐、马曰琯等,常常与他们相互切磋技艺。退休后以卖字画为生,在为夫人五十一岁寿辰所作《大耄图》题识说:“作画四十年,交友散万轴。下及小儿曹,亦各有藏幅。 ”可见当时其作品的受欢迎程度。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QQ752018766*
3 高凤翰隶书风格分析
3。1 取法汉隶
“眼前名家学不来,峄山石鼓久沉埋。昔曾古迹砂边时,拾得黄金半折铁。” 看的出来,高凤翰在金石碑刻上是下过很大功夫的。高凤翰的隶书作品,从面目上看,主要以《曹全碑》为主,兼习《史晨碑》、《乙瑛碑》。如《隶书芹曝之遗诗册》,其结字匀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