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敦煌彩塑的制作工序
彩塑的制作工序是:1。首先,以木条等作为中心骨架,然后在木架上绑上草绳、布条之类的附着泥土之物。2。在缠有草绳的木架上敷泥,做成雏形。3。对对象进行仔细的雕琢,完成全部的细节造型。4。在泥塑表面加以彩绘,最终完成彩塑。大型的塑像是采用石胎泥塑的办法,石胎泥塑就是在开凿石窟时在崖面上凿成雏形,然后以粘土敷于表面,加工成形,最后再上彩,这样就算完成了。
四。不同时期的敦煌彩塑艺术形式
(一)敦煌前期彩塑艺术形式
在敦煌初期的的佛教艺术中就出现了各种不同的风格,既有犍陀罗风格,也有马土腊风格,还有西域的龟兹等地区的风格。
在敦煌开窟的初期,河西地区已经开凿了著名的凉州石窟,因此,位于凉州西部又同样受到北凉统治的敦煌就不能不受到凉州石窟的影响。所以,敦煌早期的彩塑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点。北凉第275窟是现存时代最早的石窟,有着与洛阳西汉墓相同形制的室顶,同时有非常立体的橼子作为装饰。石窟内是门阙形的阙形龛。它的正面是一尊交脚弥勒菩萨佛像,高达3米左右,在早期石窟中称得上是大型彩塑了。菩萨上半身半裸,头戴宝冠,腰系羊肠裙,下身裹裙,紧贴大腿,双脚夹叉而坐,故称为交脚菩萨。这尊交脚菩萨坐方座,方座两边蹲着两个狮子,宝冠有化佛。菩萨的左手自然向下伸,手指往下垂,手掌由内而外翻开,作出施愿印。右手从手腕处残失,可能是作无畏印。这尊彩塑隆起的泥条非常细腻,雕塑非常有体积感,这个作品具有非常浓厚的犍陀罗风格。同时,从主要方面来看,这第275窟的诸作佛像也是非常凉州派风格的作品。
图一 第275窟
在早期的莫高窟彩塑作品中,大多都是以浮塑的艺术形式出现的。“浮塑,一般就是指彩塑塑像的后壁是与墙壁相连的一种形式。”还有一些彩塑由于受到早期犍陀罗浮雕的影响,是将木桩打进墙壁,另一头和彩塑连接来,以作支撑用。这些都与河西地区的马蹄寺石窟和金塔寺石窟的彩塑制作方法相似。
比如敦煌莫高窟中的第390窟,这是隋朝晚期建造的,到了五代、清朝时重修过。这是一座覆斗顶殿堂式窟,内部平面是方形的。这个窟内的佛像彩塑背后就是与墙壁相连在一起的。佛龛内是以龛内倚坐菩萨为主,左右两边有两座弟子塑像(如今已丢失)以及四尊清朝时期修建的菩萨像。
图二 第390窟
(二)敦煌唐代彩塑艺术形式
在唐朝时期,大型佛像大多都流行使用石胎泥塑的方式去制作。石胎泥塑,一般是指窟内的崖壁上先凿出佛像的大致形状,之后再用草泥、麻泥等去塑造佛造像的细节,最后再进行妆彩来完成。
众所周知,隋朝是一个承前启后的时代,它为唐朝彩塑之后的繁荣做下了深厚的铺垫。隋唐之后,彩塑变得更加丰富饱满,颜色细腻美丽,当时又流行使用金箔,所以彩塑便更加的金碧辉煌、灿烂夺目。妆彩技巧也随着时代逐渐进步发展,这就是我们所谓的“绘塑一体”。绘画和雕塑虽然是不同的艺术表达形式,但是他们之间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要做到绘塑一体,必需要彩塑和壁画的内容和形式相互协调,同时彩绘方法也要和壁画技巧相关联。
(三)敦煌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彩塑艺术形式
五代和北宋时期的彩塑现在能留存下来的非常少,并且风格都非常生硬,第55窟保存的这组彩塑,填补了这一时期的空白。这是一个长形殿堂窟,中央设有马蹄形的佛坛,佛坛上有3铺佛像,现存的佛像仅为西、南、北三面而坐,为三世佛,均为倚坐式。西壁正面的佛像右手扬起,左手放在膝上,神情静穆,左右两侧佛像也大体一致。正面佛像北侧有弟子迦叶像,一臂已残,身体僵直,神态拘谨。南侧佛两旁有两座菩萨像,北侧还存1身菩萨,他们比例和谐,衣纹贴体,神态温和。西南角上的天王形象,体现出刚毅和威武的气质。南侧佛座边的天王造型较为新颖,他左手托着佛座,好像不堪重负又拼命用力的神态颇为生动。总的来说,这些彩塑都能准确把握人体比例,在形象刻画,衣纹、服饰上的表现以及总体的精神层次都在尽力的模仿唐代的风格,但是人体体形还是过于僵硬,表情呆滞,缺乏唐朝那种鲜活生动的气息。论文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