菜单
  

    Ⅲ部分:①中间连接碳桥的最佳长度为两个碳原子的长度,若改变两个碳原子的距离活性减弱或消失。②为乙烯基时,Ⅰ部分和Ⅱ部分需处于反式位置,若为顺式会导致活性显著下降[17]。
    1.2.7辛伐他汀缺陷
    (1)一般不良反应
      他汀类常见的副反应主要表现为胃肠道不适、白内障形成、失眠、认知功能障碍、眩晕、视觉模糊、头痛、皮疹等。但也有些研究表明他汀类药物与白内障形成、睡眠和认知功能的损害等神经系统不良反应没有因果关系[8]。
    (2)较严重的不良反应
      用药病人的肝脏毒性主要表现为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和天门冬氨摹转移酶(Asr)升高、不同他汀类药物引起转氨酶升高的比例相似,只有很少一部分病人的转氪酶指标超过正常上限(ULN)3倍,较常发生于用药最初的3个月内,并且通过具有剂量的依赣性,停药后相关酶学指标即可恢复正常。
    (3)少见的不良反应 ①他汀类药物可引起阳痿L1引。②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某43岁男性高胆同醇血症病人,口服辛伐他汀10mg,每日2次,第2次服用后,面部、胸部、肢端就会出现弥漫性淤斑,经过检查后发现血小板含量较少。所以辛伐他汀与双香豆素类抗凝药物合用时,应及时调整抗凝药剂量。③精神抑郁。4例女性高脂血症病人.每晚服用普伐他汀10 mg,治疗12周时出现精神抑郁症状,其中1例因伴有高血压而加服依那普利治疗,精神抑郁明显加重,产生自杀念头,停用普伐他汀8周后,在未用抗抑郁药的情况下,用药10周后症状改善[9]。
    1.3 氟化学
    1.3.1 氟化学简介
    氟作为电负性最高的元素,将其引入到有机分子中,可改变母体化合物的物理、化学及生物生理性能,从而赋予含氟有机化合物独特的性质。随着有机氟化学的理论,反应方法学的发展以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人们对氟原子的化学以及物理性质的认识不断深入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以5-氟尿嘧啶为代表的 高生理活性的核酸拮抗剂的合成更是含氟杂环化合物发展的里程碑,它为含氟杂环化合物的合成以及研究奠定了基础。近几年含氟化合物在农药,医药的性能上与相应不含氟的化合物相比具有如下特点:用量少,药效高,稳定性好,良好的脂溶性易被生物体吸收,因此含氟药物大量涌现[15]。据统计,商业化的含氟药物占所有药物的比例已从1970年的2%提高至目前的18%,特别值得指出的是目前含氟农用化学品的比例已高达28%以上。在医药化学领域,向有机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是开发新的抗癌药物、抗肿瘤药物、抗病毒试剂、消炎药物、中枢神经系统药物等的重要方向;在现代农作物保护方面,含氟农用化学品已广泛用作除草剂、杀虫剂以及杀菌剂等[19]。
    1.3.2 有机氟化物在药物化学中的应用
    氟在自然界中以纯19F同位素形式存在,化合状态的氟占地壳组成的0.078%,较氯和溴含量丰富。氟在自然界中最主要的存在形式是萤石(CAF2,又名氟石)和冰晶石(Na3AlF6);另外一大类含有少量氟的矿石有贪氟酸盐、硫氟酸盐、磷氟酸盐及铌氟酸盐,许多方解石和霰石也含有少量化合状态的氟。大部分天然水中均有微量的氟,并在某些情况下其含量比较高。在动植物体中也含有微量化合状态的氟。目前天然含氟化合物的数量很少,将氟引入化合物成为目前有机合成的重点。
     有机氟化物应用于制药领域是由其特殊的生理活性决定的。由于氟原子和氢原子的原子半径相近,大小相似,所以当分子中的氢原子被氟原子取代后,并不会引起该分子立体构型的显著变化。但是,由于氟原子具有很大的电负性,当氟原子取代氢原子后,往往会使原来分子的电子性质发生很大的改变。氟原子的半径与氢原子、羟基的半径相当(RF=1.35×10-10 m,RH=1.2×10-10 m,ROH=1.40×10-10 m),当分子中的氢原子或羟基被氟原子代替后,整个分子体积比和立体构型变化不是很大,因此含氟的有机化合物就不会被生物体内的酶受体所识别,从而代替非氟母体进入生物体参与代谢过程,也即产生了“伪拟效应”。氟原子具有最高的电负性,它形成的共价键带有很强的极性。有机分子中引入氟原子或含氟基团后,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都会变化,因此药物母体分子中引入氟原子后,可以增强其亲脂性,使得含氟化合物在生物体内对膜、组织的穿透能力增强,提高了其在生物体内的吸收和传输速度。通过提高生物利用度,往往会导致药物使用剂量的大大降低。此外碳-氟键的高键能(C-F:483 KJ/mol)使得碳骨架硬度增加,从而降低整个分子的可极化度,通常可增强分子的亲脂性。这就使得氟很难以离子或自由基的形式离去,在生理活性方面会造成对代谢途径的抑制作用。正是因为许多含氟药物在性能上具有用量少、毒性低及药效高等特点,使其在医药领域应用日益普遍,尽管它价格昂贵,但可以从其用量少、性能高的优势中得到弥补,尤其是近年来人们发现其对环境的影响也较小,从而推动了含氟化合物在医药和农药领域的深入研究和广泛应用[16]。
  1. 上一篇:环糊精聚合物的合成与性质
  2. 下一篇:新型双噁唑烷酮类化合物的设计与合成
  1. H7N9基因合成及其批量提取的初步研究

  2. 日用香料对藻类生长的影响

  3. 固相萃取-定量核磁共振波...

  4. 年产100吨头孢拉定原料药生产车间的工艺设计

  5. Meyer-Schuster反应/分子内胺氢化反应的研究

  6. 燕麦碱类化合物的合成方法研究

  7. 仿生桑黄InonotusSangHuang提物...

  8.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9.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

  10.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11.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12.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13.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14.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15.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16.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17.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About

优尔论文网手机版...

主页:http://www.youerw.com

关闭返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