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是精准帮扶的困难,邓维杰(2015)认为精准帮扶中存在需求排斥、入门排斥、资金用途排斥、市场排斥、专业排斥、团队排斥、配套排斥、模式排斥、投入排斥等困境,使得真正的贫困户被排除在帮助之外,或者得到的帮助并非其所需 。
第三是精准管理的困难,李大江(2013)通过对湖北恩施的实地调查发现农村基层信息网络难以适应信息采集要求,动态监测、动态管理难度较大,基层具体客观情况让识别监测偏离贫困群体 。葛志军,邢成举(2015)也认为精准扶贫资金有限、政策死板,难以进行有效管理 。
第四是精准考核的困难,基于对精准识别现状的担忧,汪三贵,郭子豪(2015)认为精准识别出现的偏差会使得即使其他措施到位,实际效果突出,但以收入标准进行精准考核也必然无法反应精准扶贫效果 。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2015)等则认为当前的政绩考核体系容易导致扶贫资源瞄准偏离,村庄空心化趋势也让贫困户识别考核的社区监督机制难以实施 。
除此之外也有如贫困测算维度单一 ,社会监督机制不足 ,产业扶贫内生动力不足,扶贫资金整合困难 ,县级自主权不大,扶贫资源配置不均衡,干部驻村工作帮扶机制不健全 、农村社保体系不健全 等问题。
5 评估与展望
自精准扶贫提出并成为中国扶贫工作的指导思想以来,各地方积极响应,探索相关扶贫模式,各种相关新闻报道,学术论文文章也是层出不穷,但因为提出时间相对较短,因此多围绕实际实践经验的报导,相关扶贫成果,扶贫历史的综述进行,其中对实践中的难点和困境论述的较多,而理论反思,各地经验的整合,某一难点的深入解析较少。笔者发现精准扶贫的第一道坎是精准识别,这方面提出问题和困境的文章较多,却少有进行深入反思和改进的。而精准识别在精准扶贫战略中的位置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因而笔者认为精准扶贫背景下贫困人口识别机制的相关研究很需要进一步深入实际,针对以往研究的困境研究其针对性的解决办法。
参 考 文 献
[1]左停,杨雨鑫,钟婷。精准扶贫:技术靶向、理论解析和现实挑战[J]。贵州社会科学,2015(8):156-162。
[2]汪三贵,郭子豪。论中国的精准扶贫[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47-150。
[3]唐丽霞,罗江月,李小云。精准扶贫机制实施的政策和实践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1-156。
[4]李鵾。论精准扶贫的理论意涵、实践经验与路径优化:基于对广东省和湖北恩施的调查比较[J]。山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8):810-816,829。
[5]李晓辉,徐晓新,张秀兰,孟宪范。应对经济新常态与发展型社会政策2。0版:以社会扶贫机制创新为例[J]。江苏社会科学,2015(2):67-77。
[6]杨占国,于跃洋。当代中国农村扶贫30年(1979~2009)述评[J]。北京社会科学,2009(5):80-87。
[7]汪三贵,Albert Park。中国农村贫困人口的估计与瞄准问题[J]。贵州社会科学,2010(2):68-72。
[8]唐任伍。精准扶贫思想阐释[J]。人民论坛,2015(30):28-30。
[9]汪三贵,Albert Park,Shubham Chaudhuri,Gaurav Datt。中国新时期农村扶贫与村级贫困瞄准[J]。管理世界,2007(1):56-64。
[10]葛志军,邢成举。精准扶贫内涵、实践困境及其原因阐释:基于宁夏银川两个村[J]。贵州社会科学,2015(5):157-163。
[11]李大江。贫困人口识别与动态监测工作机制研究:基于湖北省恩施州的实地调查[J]。经营管理者,2013(14):23-24。 精准扶贫文献综述及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1404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