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林在21世纪初,就已谈到了现代高校教育必须转变体育教育的理念:“培养一个健康的身体和健全的人格,形成终生运动的习惯,是大学体育教育的基本目的”。[23]高校竞技体育模式的快速发展,不适合学生竞技体育形势,在管理思想和管理办法的落后,阻滞了高校高水平运动队的发展。[24]
从大学功能看,大学招收高水平运动队,并不是所谓的“体制脓包”,作为高水平运动员的学生群体,从国内外大学对不同专业和学科的入学评价标准来看,从来不存在着唯一的标准,因此,不存在着“不当得利”之说。[25]
王雷在《辽宁省普通高校高水平篮球队的管理现状研究》中说道:“高校为培养竞技体育优秀人才,为实现我国竞技体育的快速发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高校应当建立独立的管理系统,将管理制度和教练员雇佣和培训体系加以完善落实,利用学分制协调运动员的参赛资格和学训矛盾,发展大学体育市场,积极推动体育的产业化。[26]”
也有一些学院和大学,结合学校的具体情况制定培养管理模式,例如:北体大模式的“一条龙”培养系统;清华大学在“体脑平衡、追求卓越”思想的指导下,打破了体育与教育分离的情况,将体教资源有机结合在一起,但退役运动员的就业和“学习与训练”之间的矛盾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27]即使是名牌大学毕业的高水平运动员也无法避免难找工作的现象。
5.关于国外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方面的研究
在一些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培养了大批优秀的精英运动员,他们的竞技水平很高、文化素养也很高。美国历届运动会上,超过90%的美国运动员来自大学,大学生的技术水平代表着国家体育的最高水平。超过4000所高校在美国几乎都拥有自己的联赛竞争体系和体育组织系统,超过2000所大学参加NCAA联赛的Division、DivisionⅡ、DivisionⅢ比赛,有20多个项目,社区大学也拥有自己的体育联盟和联赛。各高校通过参与联赛活动推动校园文化的发展,发展了各校的拉拉队、球迷协会、体育宣传等校园特色,如所谓的积极团结、不屈不挠、自强不息的体育精神,通常就是从这些赛事中自然被激发的。[28]
美国的NCAA,对高校高水平运动队每年参加比赛的次数,联赛制的时间周期,运动队实力和运动员奖金数额的平衡、公正的招生制度、教练员资格、大学生运动员资格、每年要动员的观众数量、运动员管理人员的数量、运动项目的数量、每周练习次数、每次练习时间都有严格的制度规定,对大学的高水平运动员的文化学习成绩也有不同程度的要求,一旦达不到规定的要求,运动员就将失去比赛资格。[29]
范果,郑燕飞对美国的高校运动员的入学前的文化学习课程有一些探索,发现美国高中运动员在入学之前不仅需要获得高中文凭,文化成绩也需要达到要求的分数,才可以被大学的运动队录取,而对于一些文化成绩没有达标但是具有培养前途的有运动能力的运动员,美国大学生联合会规定各学校可以放宽录取的必备条件使他们成为预备高水平运动员。在一年期间,运动员如果成为正式的高水平运动员并代表学校参加比赛,这一年里就不得不通过国家准备的核心课程考试。美国大学生体育联合会会对整个过程进行严格的监督审查和指导,正因为如此严格的制度,才保证了美国高校的高水平运动员较高的综合素质。[30]
6.总结现有文献综述
当前学者研究的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主要基于国外举例和国内的运动员管理条例,学者一般都是在国外的一些高校运动员培养模式的优势上进行分析和探究,很多都是研究国外的一些经验,联系我国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模式的真实情况,来阐述我国高校高水平运动员培养政策的不可行性。 普通高校招收高水平运动员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3):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32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