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少年团伙犯罪的研究,国外很早就开始进行了,但大都数都是在研究成年人犯罪的基础上来进行的。从贝卡利亚的理性人选择说、菲力的犯罪饱和论,到龙勃罗梭的犯罪人论;从迪尔凯姆的犯罪功能论等19世纪的犯罪社会学思想理论,到作为当代社会学理论核心的美国社会结构理论、社会化过程理论、社会冲突理论等等,犯罪理论界对犯罪原因苦苦求索,形成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在此基础上,又开始了以青少年团伙犯罪为对象的专门化研究。现简要介绍几个经典的理论,同时,也列举最近的一些研究发现。30416
1、科恩的少年帮伙亚文化理论。科恩通过观察大量青少年犯罪案例,发现他们大多是以帮派的形式来开展犯罪,提出亚文化这一概念。科恩认为青少年帮伙犯罪有着深刻的社会文化原因,他们很难拥有在主流的中产阶级社会当中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相同背景的青少年结合在一起,形成独有的亚文化,来弥补在主流社会中无法获得的归属感、成就感和被认可的地位[2]。
2、克罗沃德和奥林的少年犯罪不同机会理论。在承认犯罪亚文化对青少年帮伙犯罪影响的同时,也区别了对于亚文化的选择,即为什么有的团伙会犯罪而有的不会,取决于其所遇到的犯罪亚文化是什么类型[3]。论文网
3、肖和麦凯的犯罪生态学理论。通过对芝加哥城市青少年犯罪的区位分布进行分析,发现社会解组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因社会快速变迁带来的经常性的人口流动,使得文系原社区的共生力量遭到了破坏,社会失去了对于个人的控制,社会团结遭到动摇[4]。
4、沃尔冈夫和费拉科第的暴力亚文化理论。该理论认为,暴力不是天生的,和其它社会行为一样,都是通过学习而来的。这种学习主要是使得青少年对于暴力犯罪产生心理认同,把它当作一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而已[5]。
5、马苏达对标签理论的发展。马苏达在前人标签理论的基础上,强调了父母对青少年贴标签的影响。他强调,在认同外界标签中,青少年对于父母的意见最容易产生认同,而这种主观认同会使得他们更加愿意和其它“坏孩子”一起被贴标签[6]。
Tülin Günşen İçli, Sevgi Çoban在对1526名土耳其青少年进行问卷测量后,证明了家庭和犯罪同伙对于青少年犯罪的影响[7]。 Terence P. Thornberry and James H. Burch II揭示了基于RYDS项目所得出的结论,认为青少年参与帮伙是导致犯罪的一个很关键的因素[8]。G. DAVID CURRY等人通过在密苏里的一所中学进行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个观点[9]。KARL G. HILL等人通过对808名西雅图少年长期的资料分析,试图发现儿童时期的某些风险因素和青年期参加帮派犯罪的关系[10]。YOUNG LEE AND TAE SUG DO则建立了一个预防青少年帮伙犯罪的模型,并通过数据来检验这个模型的作用[11]。
国内研究概况
相比较国外的研究,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几个较为熟知的有储槐植的犯罪原因系统理论,罗大华、何为民的犯罪综合动因论,杨焕宁博士的犯罪发生机理理论以及张远煌教授的犯罪行为生成观点等。但笔者认为这些理论和上述所列经典理论有共通之处,且为了结合现实需要,故国内研究概况以近期的成果为主。
1、社会学视角。黄勇从标签理论的视角分析了为什么青少年需要形成团伙,又是如何文系这个团伙,并最终实施团伙犯罪的过程。黄勇指出,是社会对于初次越轨的青少年的排斥和疏远导致这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并且还未形成足够的理性意识去理解这些压力的青少年在无奈之中去接受这个新的身份[12]。王宏亮对青少年团伙犯罪的行为模式进行了研究。他从群体的特点入手,将这一过程分为纠合其、活跃期和消亡期,阐述了团伙的渐变过程,并一针见血地指出“是因为青少年日渐增长的各类需求无法经由社会正常途径得到满足”是造成青少年团伙犯罪的根本原因[13]。 青少年团伙犯罪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26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