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很早就开始了公司股权结构和绩效方面的研究。1932年,Berle和Mmans最早进行了相关研究,他们认为在公司委托和代理关系下,没有股权的公司代理人与股东之间的利益是存在冲突的,因此公司代理人无法很好地行使公司经营权。Jensen和Meckling认为内部员工持股能提高公司的绩效,两者之间呈现出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对于公司绩效和股权结构关系的研究,国外的结论具体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两者间并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Demsetz和Lehn以会计利润率与前十大股东比例、前五大股东比例和赫芬达尔指数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公司股权结构和绩效之间并无特别显著的相关性;Holderness和Sheehan则通过对股权高度集中和股权过度分散的公司进行分析和比较,发现它们的Q值和会计利润之间差别不明显,由此得出公司股权结构和绩效之间没有太大相关性。另一种则是公司股权结构和绩效两者间存在明显的相关关系。1986年,Shleifer和Vishny通过实证得出在股权过度分散的情况下,由于个人股东不具有与大股东抗衡的优势,因此容易选择“搭便车”行为。而大股东有能力承担对公司进行监督的成本,可以利用手中持有的股份实现对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监督,由此他们认为控股股东的存在能推进公司绩效的进一步提高;Mcconnell和Servaes认为公司股权结构和价值存在着某种并联性,通过对Q值和内部员工持股两者之间的关联的研究,得出两者间关系是非常显著的,即Q值和公司内部员工持股之间并非单纯的直线关系,而是较为复杂的曲线关系。18804
而国内学者通过相关的实证研究也获得了差别化的结论。2000年,许小年和王燕以1995年中国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实证研究,分析得出前5大股东和前10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关系密切且呈正相关关系,国家股比例与公司绩效则呈负相关;陈小悦和徐晓东(2001)以1996到1999年在深交所上市的公司为研究对象,通过实证分析得出,认为公司第一大股东的持股比例能促进公司业绩的增长,即两者呈正相关关系;吴淑琨(2002)以1997-2000年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进行实证分析得出,股权集中度和内部员工持股都与公司绩效表现出了明显的开口朝下的倒U型相关关系。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能促进公司绩效的增长,即呈正相关关系。国家股比例、境内法人股以及流通股比例都与公司绩效表现出U型的相关关系;段琳通过实证研究表明,法人股比例在一定程度上影响银行经营绩效且呈正效应,因此得出我国商业银行可以通过适当提高法人股比例使银行经营绩效得到改善;张红军(2000)以385家上市公司为研究对象展开了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公司的股权集中度较高,那些大股东很多是国家和社会法人,前5大股东持股比例能促进公司价值的提高且呈现出明显的正相关关系;于东智(2002)对1997-2000年全部上市的公司进行实证研究,结果得出前五大股东持股比例和前十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业绩之间呈开口向下的倒U型关系;苏武康(2003)特别针对制造业展开了实证研究,他以公司的产出增长率来代表公司绩效,结果得出股权集中度和绩效之间呈U型关系;肖作平(2005)在已有成果的基础上,采用三阶最小二乘法建立联立方程进行实证研究,得出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与公司绩效表现出开口向下的U型关系;刘国亮、王加胜得出股权分散能促进经营收益的提高,即分别与净资产收益率、总资产收益率正相关;晏艳阳,刘振坤以净资产收益率ROE来代表公司绩效,发现在股权较不集中的公司,经营绩效与股权集中度的正相关关系是显著的;宾国强、舒元以1995年到2001年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研究样本,得出公司的股权结构在一定程度上不影响公司绩效,两者间不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综合以上文献,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股权结构与公司绩效之间关系的内容较为丰富,但实证分析结论仍表现出明显的差别化。论文网 公司股权结构和绩效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033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