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王昭君一直牵动着国人的情感,并且深受当时社会的广泛关注。自昭君出塞这一事件以来,有关这方面的歌颂就从没有间断,并成为中华文学和戏曲上的流行题材,以及民族友好、团结共处的赞歌,一直环绕在各族人民的心中。在我国家喻户晓的王昭君,通过不同时代戏剧大师手中的笔,为我们创造了不同的昭君形象。不同形象的王昭君却同样都承载着时代的精神,也都反映了当时社会的背景。不同时期的戏曲形象都表达着当时作者的背景与时代因素,可以说昭君的形象更多的是承担了文人的形象。但是由于王昭君的悲剧形象的演变,对戏曲的整体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在戏曲情节上推动了故事的发展,人物形象的塑造,更多的注重情感的表达,从而使观众对王昭君形象的理解更加深刻化、具体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变迁,王昭君的形象也一样在变化着。总体看来,她的完美形象一直保持到今天,是与中国几千年的民族关系扩张过程是不可分割的。44327
中国戏剧出版社出版的《戏曲美学论文集》中,有一篇苏国荣的《中国古典悲剧的民族特征》,指出我国的悲剧结构是“喜→悲→喜→悲→大悲→小喜”的呈现方式,阐述了中国戏曲结构方式是封闭性的,是一种线性的结构,并且不同于西方。这对研究王昭君形象对昭君戏抒情气氛的营造有一定的意义。让我们更加清楚的感受到,在古代戏曲中,王昭君的形象在每一个情节单元中,都是抒发了不同的情感表达。戏曲在情感上的抒情方式大体也都是重抒情而轻叙事。余秋雨的《观众心理学》是从观众的角度出发,站在观众的立场上,通过内在情感充分外显直接接通观众的感受,让作品与观众发生最短距离的心理交流。在王昭君形象与观众的审美需求的角度上,对研究王昭君形象对昭君戏意义的重要性有极大的借鉴。
此外一些见诸于学术期刊的文献,虽然没有上述一些书籍来的系统,但仍有一些帮助。高玲论文网的《戏剧史上昭君形象的演变及启示》这篇文章主要是从王昭君为了国家的安定,断送她自己的幸福到异域和番体现了她识大体的民族情节,体现了她对祖国的一片真诚和对外族侵入的猛烈的反抗与控诉,这个方面来体现王昭君在古代戏曲中的人物形象的,这对我的论文创作是有很大的帮助。郭玲珍的《简论王昭君形象塑造与研究趋势》中,从历朝历代的戏曲中阐明了王昭君的形象,是相貌美丽、品格高尚、远见卓识、可以为国家的安危和民族的尊严从而牺牲自己的爱情和性命的巾帼英雄。崔海龙的《浅论王昭君形象在戏剧作品中的嬗变》中,着重分析了王昭君形象在戏曲作品中的演变,包括了时代的因素,从个方面去分析朝代的兴衰退变,并指出陈与郊的作品,在根本上远没有马致远的作品带有深刻的见解性和感人的力度,对我论文中从时代背景方面分析王昭君形象演变的原因有很大的借鉴意义。
多年来评论界对王昭君的形象纷纷作出研究,很多是关于历史上的,当然也有很多是在戏曲中的,都从多层次、多元化等方面对古代戏曲中王昭君形象进行解读、分析。他们的研究给我很大的启发,本文在分析王昭君的戏曲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个人主观因素的基础上,重点分析了王昭君形象及其演变的原因,同时通过对王昭君形象对戏剧情节的推动作用,昭君形象与昭君戏抒情气氛的营造以及昭君形象与观众的审美需求这三方面的分析,研究了王昭君形象对昭君戏的意义。
参考文献:
[1]高玲.戏剧史上昭君形象的演变及启示[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09,(02). 戏曲中王昭君形象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557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