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表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的小说《受戒》从一发表就受到人们的关注,作品不仅再现了江南水乡的真实风景且对当地人性的刻画也值得推敲。任何文学作品都是一种潜在性文本,都存在着一个蕴含未定性意义的召唤结构,阅读理解文学作品需要从作品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阅读期待之间展开对话。汪曾祺的《受戒》发表之后引起了很大的反响,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受戒》都完全不同于建国以来的作品。《受戒》中汪曾祺建构了一个充满诗情画意的世界,舒展的人性,诗意的空间,这里风光美、人情美..《受戒》是汪曾祺创作中的标志性作品,作品中体现出来的温馨的情调,别样的风俗,纯美的世界展示出作家创作中的"乌托邦"情结,而这种情结又与作家的人生经历密切相关。汪曾祺是位横跨现当代的作家,地位比较特殊。他接续了自废名,沈从文等人的抒情化小说的传统,在当代文坛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其作品主要表现的是中国传统的美学,这也使其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风格美,相较于新时期的其他小说,《受戒》无疑是较难归类和定位的。《受戒》的异质性不仅体现在叙述视角的多样性上。还体现在其远离政治经济意识形态的话语方式。汪曾祺打破了因果对应的传统叙事逻辑,44835
《受戒》是汪曾祺的一部短篇小说,其作品中存在着大量的民俗元素。
《受戒》讲述了一个小和尚明海和农家女英子的感情故事。但作者很少用笔墨写“受戒”这件事,而是把主要内容安排在社会习俗和生活情景等环境描写上。汪曾祺小说《受戒》的文末是这么一句话:“一九八。年八月十二日,写四十三年前的一个-梦。”写了一对少男少女的初恋故事,却何止是一个初恋的故事。明海、英子的聪慧、纯真,他们之间健康的恋情,充分展现了人性的美。它展示了一个充满和谐之美的生活境界,正如作家自己说的“我所追求的不是深刻,而是和谐”。《受戒》中表现的就正是这种传统文人追慕的“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思想”,这是一种“生活境界的美的极致”。 积极入世的儒家与消极出世的道家似乎为一种错位,然而,儒家的价值追求不仅不否定人已物我的和谐,而且以为和谐是一种美。这种和谐与道家的清静无为不无相通之处。《论语》记载“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曾皙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论文网,咏而归。”孔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显然体现出孔子的一种超功利的率性自然的人生审美情趣。“和谐” 的生命诗学是汪曾祺的生存哲学, 也是他倡导的一种生存精神。在汪曾祺, “和谐” 生存精神的要义, 是人在世俗生活中自在生活的状态,是一种“活出花朵来”的“皮实”精神。汪曾祺笔下的人物,大都安于自然的生活,不好高骛远、牢骚报怨。无论是赵大伯一家还是和尚做生意的,都在尽心尽力经营着自己的那份生活。“能够度过困苦的、 卑微的生活,这还不算;能于困苦卑微的生活中觉得快乐,在没有意思的生活中觉出生活的意义,这才是真正的‘皮实’,这才是生命的韧性。”从 《受戒》 的人物身上,我们看到的正是这种“活出花朵”来的“生命韧性”。“和谐”生存体现在生活中,即是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环境的和谐。但如果将之理解为对自然对社会无原则的妥协,或者阿 Q 式的自欺欺人,那就完全错了。“汪曾祺的‘和谐’不是无原则的妥协,而是在对人的现实存在的可能性有清醒认识之后的积极和主动选择。”“和谐”在《受戒》中已成为一种关照自然万物的科学态度,一种智慧的生存方式。以往的创作理论认为反映时代生活只能通过具有典型性的不幸来揭示社会的黑暗与残暴,但生活是复杂的, 旧社会的生活亦如此。文学反映生活。 作家反映生活的角度可以是多极的, 可以讴歌善与美, 也可以揭露批判丑与恶。 那种认为文学只揭露丑批判恶的观念是狭隘的。汪曾祺选择反映古朴、恬淡美好的风景风俗,人情人性,在创作理论上是站得住脚的。在美学价值上,褒与贬同质。 小说《受戒》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608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