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毕业论文的前期准备阶段中,本人共计查阅文献资料数量近14篇,以下扼要地对相关内容进行整理和归纳。
要探析影像的底层叙事与话语呈现,就要首先对中国社会民生类纪录片栏目作出界定并拥有足够了解,在大量实际案例中寻找例证和规律。作为研究对象:“中国社会民生类纪录片栏目”,它有以下几点需要首先厘清:44988
首先,在西方业界与学界,“纪录片/documentary”一词的定义复杂而困难,在它进入中国之后,结合特殊的时代背景,形成了更复杂混乱的情形。其发展过程大体可以分成以下几个阶段:作为形象化政论的初生时期(1958-1978);建构与启蒙的发展阶段(1980年代);关注普通人的转型阶段(1990年代);政治与市场双重逻辑下的新阶段(新世纪以来)。而这其中既包含着制播的转变,也包含着美学的演替与话语的转变。
其次,社会民生类纪录片的界定也将研究对象限制到某一类主题纪录片上。1978年以来,纪录片的生产方式随着传媒业的改革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以往单纯以国家为中心的,忽视社会主体性的社会再生产模式已经与电视节目的生产不相适应。因此,20世纪80年代后期的中国电视纪录片中,出现了对“社会”层面的介入。
再次,纪录片制作、播出的模式也在限定范围中,我们的对象是栏目。从1970年代到90年代初,央视基本实现了电视节目栏目化的过渡。栏目化的发展为纪录片在体制内赢得合法的存在,使纪录片前所未有地贴近与关注最基层人民的生活状态,为纪录片在中国的发展奠定了最广大的群众基础。进入新世纪关于纪录片栏目化的讨论林林总总,褒贬不一,事实上栏目化无法解决电视纪录片的所有问题。而纪录片栏目化的成因、具体演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同美学与话语的表达相关。
此外,我们还要关注另一个走到更前方的模式:频道化——市场细分理论指导下的一种产业化思路。
当“底层”作为一种分层产物存在时,它所代表的人群会有一致的特点,按照《当代中国社会阶层研究报告》的标准,底层即“组织、经济、文化综合人力资源”低下的社会弱势群体。而底层叙事从宽泛意义上讲,既包括针对底层群体的描述,也包括底层本身的发声。
福柯的经典话语理论体系中,将话语同权力相连,而在叙事作品中,可以使用话语作为分析方法进行解读。
参考文献
[1]刘晶晶. 我国纪录片频道的生存现状与发展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09.
[2]陈一. 论电视纪录片研究的新取向[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11,07:97-100.
[3]程乐. 中国纪录片频道专业化的现状与发展策略探析[D].南昌大学,2014.
[4]姚霏. 关于底层和底层叙事[J]. 天涯,2006,05:187-188.
[5]张晓娟. 底层叙事[J].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2009,03:29-32.
[6]宫宝荣.法国日常戏剧流派的代表米歇尔•道区的理论与剧作[J]. 戏剧艺术,1997,04:14-27.
[7]王思薇. 中国独立纪录片发展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3.
[8]陈一.中国电视纪录片的生产与再现[M].中国书籍出版社.2011
[9]罗锋.“历史的细语”:新纪录运动中的底层影像研究(1991-2010)[D].复旦大学,2011.
[10]施林林. 略述福柯话语理论[J]. 安徽文学(下半月),2015,04:69+71.
[11]邢勇.话语:审视中国电视纪录片的全新视角[J]. 传媒,2009,02:70-71.
[12]邢勇.话语变迁与权力表达——观察中国电视纪录片三十年的一种视角[J]. 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2009,01:86-88.
[13]赵化勇.记录行进中的文化中国[J]. 中国电视(纪录),2013,01:21. 社会民生类纪录片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62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