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情况国外对商业银行绩效考核评价的研究工作开展得较早,研究深入且方法成熟。他们在上世纪30年代就开始将绩效评价体系应用于银行业的管理工作中。
Robert.S.Kaplan和David P.Norton共同提出了平衡积分卡(简称BSC)。平衡记分卡的测评指标不仅包含了财务指标还包含了非财务指标(客户、内部管理、学习与创新这三方面),是考核指标财务和非财务指标的有机结合,对比传统绩效测评系统更加合理。45249
Willan D.Miller认为,财务及非财务因素在银行绩效评价中的重要性是相同的。他认为财务因素评价利于提升利润,而非财务因素评价帮助银行发现盈利机会,恰当地使用非财务因素,银行绩效评价体系会更加完善。
Joel M.Stern为消除传统绩效考核的弊端,他提出了经过合理调整后的体现经济资本的经济增加值(EVA)为指标,使之更能体现“公司价值最大化”的目标。
2.国内研究情况
我国商业银行的绩效管理始于20世纪70年代末的银行业商业化改造,在90年代开始广泛和深入的讨论研究。从目前的研究情况来看,我国对于这方面的研究是越来越全面且研究的深度、力度也逐渐增大。
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要素的选取上,陈全兴认为评价主体应居于统驭地位论文网,根据主体→评价客体→评价方法→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这样的顺序决定要素的选取。在考核应该用什么方法(或者说模型)上,大家都有不同的见解:陈敏认为DEA(数据包络分析)模型存在不足,于是他结合DEA模型和AHP(层次分析法)模型提出一个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的模型——AHP_DEA模型。他选取了我国13家商业银行作为分析的样本实证AHP—DEA模型在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中的可行性。赖文峰认为“现买单制”调动了基层的积极性,而秦晓辉却认为过分依赖于“现买单制”会导致问题的滋生,就基层机构考核工具单一问题,他提出要考虑加入“平衡记分卡”的管理方式,弥补“现单买制”的不足,实现员工工作内容的全额量化。而从张登印、李颖、肖艳的著作中,我们也可以看到他们致力于考核的量化。丁姣也认为平衡记分卡可取,于是她在基于BSC的研究上,以中国建设银行H支行作为样本,研究了BSC的在商业银行中的应用。在考核方法确定后就要思考如何确定考核指标和各指标的占比问题。在这个方面大多学者都有共同的认识——考核指标的设置应改变偏重于财务指标的传统做法。众所周知,我国银行在长期激励机制这块是很不足的,在谷雷的观点中,重数量轻质量,重经营业绩轻内控管理和长期激励机制的缺失会导致银行间的恶性竞争和内在制衡机制失效。在文中,他在考核机制、绩效管理指标、长期发展战略、监管这几个方面提出完善对策。
从上我们可以看到,我国对于商业银行绩效考核的研究是在处于一个良性发展的过程,研究大多认为我国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正在逐渐完善,但是不足之处还是很多的。他们的观点很多也是不谋而合。
参考文献
[1] 郑先炳,解读花旗银行[M],中国金融出版社,2005.
[2] 张云,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研究[M],中国金融出版社, 2005.
[3] 许学军,商业银行绩效考核与薪酬——理论与方法[M],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出版发行,2012.
[4] 张登印、李颖、肖艳,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量化大全[M],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发行,2013.
[5] 赵国杰、赵红梅,基于平衡计分卡构建商业银行绩效评价体系[J],现代财经,2004.
[6] 王小翠,我国商业银行公司治理结构的现存问题和对策[J],工业技术经济,2008,27(1). 商业银行绩效考核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465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