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外研究综述“人力资本”一词最早可能由美国全国制造商协会在1912年所发表的《我们的资本》提出,主要指人力资本是由人的特性、脑力和体力构成,与物质资本相对。而后舒尔茨则创造了人力资本理论,真正意义上提出了人力资本的定义,他主张人力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决定性因素,而人力则能通过多种形式的投资形成以知识技能加之体力为核心的人力资本。贝克尔(1987)提出人力资本即人的才能,认为通过对人自身的投资可以增加人的资源,同时还会影响到将来的货币收入与心理收入,他区分了人力资本的两种类型,即一般的(同样有价值的所有人力资本)和特定的(最有价值的一个特定的人力资本)。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发展,美国经济学家罗默尔(1986)在建立经济增长模型,并指出知识可以作为内生变量纳入到生产函数中,而且特殊的知识或者专业的人力资本拥有者可以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要素。在此基础上,卢卡斯(1988)认为人力资本的具有两种效应——“内部效应”能提高自身的生产率,而“外部效应”则能提高经济中的平均人力资本的积累水平,而这种外部效应能够因个体人力资本投资而产生总体收益递增的效果,即社会经济的增长。82800
亚当·斯密(1972)是对人力资本产权研究的发源者,他指出劳动所有权是其他所有权的基础,如果不让人劳动者以他们心中认为的正当的途径来运用他们的劳动力或技巧这无疑是对他们这项神圣资产的侵犯。由此可见亚当斯密对劳动者拥有劳动权的肯定,只是当时没有形成对人力资本产权的概念。实际上,舒尔茨是最先对人力资本产权理论进行深入研究的创始人,他在谈到学徒制消失问题时已经注意到人力资本产权问题和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问题,他在“人力资本所有者能够拥有产权”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人力资本所有者的经济价值的提升对需要经济发展中相关经济制度的支持,应该在赋税、劳动立法等方面进行制度改革来促进这一经济价值的提升。随后西方的经济学家也对企业家人力资本产权问题进行了逐步的探讨,克拉克的“企业家利润”概念解释了企业家作为一种稀有的人力资本应该享有企业利润,熊彼特随后也对企业家享有企业剩余所有权作了证明,但是这些经济学家对人力资本产权问题的研究主题仅限于企业家,但却忽略了企业家之外的群体人力资本的重要性,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对于激励理论的研究有两种代表性理论,一种是管理学激励理论,以马斯洛(1943)的需求层次理论、弗鲁姆(1964)的期望理论、斯金纳(1931)的强化激励理论、波特·劳勒(1968)的综合型激励模式为典型;另一种是经济学激励理论,以阿尔钦和德姆塞茨(1972)从产权角度研究企业内部的激励、威尔逊和斯宾塞(1971)的委托一代理模型为主。论文网
国外研究股权激励制度的文献比较丰富,从股权激励制度研究的内容来看,主要集中在股权激励制度与公司业绩关系的研究上,分为股权-业绩正相关论,Meehan(1995)、Berger(2005)两位学者通过分析企业数据,得出股权激励可以使企业的人力资本质量增加,有利于企业发展;股权-业绩无关论,Jensen 和 Murphy(2000)通过对制造业企业进行了研究,则得出股权激励与企业价值的增长无关;股权-业绩综合论,Murk,Heifer 和 Vishnu(1988)从 1980 年美国《财富》500 强中选取了 371 家公司,通过回归性分析,得出结论,即当经营者的持股比例在 25%以上和 5%以下时,业绩与持股比例呈正向变化;但是当持股比例在 5%-25%之间时,业绩却随着持股比例的升高而降低,这种非单调线性关系是综合论的体现。 人力资本国内外相关研究文献综述: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