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国内对我国应对TPP的策略研究。
盛斌(2010)提出了主要的三点策略:首先是"因势利导,良性互动”,正视美国的东亚存在及现实利益,增加与美国的沟通对话,在重各种条件允许时或时机成熟时,可以考虑加入 TPP,变挑战为机遇,提升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其次,"结友筑盟,对冲瓦解”,与亚太地区的主要国家及集团发展多元平衡关系,构建并推进与发展中国家的“盟友关系”,坚持“10+3”作为东亚区域合作的基础,深化与东盟及日本、韩国的合作,培育发展“亚洲价值观”。最后,“以动制动,抵消冲击”,根据自身战略意图,深化发展已有FTA,推进发展新 FTA,抵消不加入 TPP 带来的负面贸易效应,为中国争取更大的谈判自由度和政策空间;王金强(2013)认为,2012年 11月启动的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简称RCEP )谈判为中国应对美日 TPP战略创造了有利条件这一以东盟为主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目标是消除内部贸易壁垒创造和完善自由的投资环境扩大服务贸易,同时RCEP 还将涉及知识产权保护竞争政策等诸多领域 从目前的经济规模来看, 拥有近世界一半的人口规模,生产总值占全球年生产总值的三分之一左右,因此,若中国能充分利用 RCEP这一合作平台,加强与东盟各国的经济合作,将会有效弥补 TPP对中国贸易与投资挤出效应.
附:参考文献目录
[1]Peter Drysdale, "Are there real dangers in the Trans Pacifics Partnershipidea?"[Z]East Asia Forum, April 18*^2011.
[2]Aaron Friedberg, "Hegemony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JJNational Interest,July 2011.
[3]J.D.Kenneth Boutin. Balancing Act: Competition and Cooperation in US Asia‐Pacific Regionalism[J]. Japanese Journal of Political Science,2012,(2): 179‐194.
[4]Williams. 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TPP) Countries: Comparative Trade and Economic Analysis. DigitalCommons@ILR,2013.01.29.
[5]王金强,TPP对RECP:亚太地区合作背后的政治博弈[J].亚太经济。2013,(03)
[6]卢孔标、王守贞、丁攀:《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主要分歧与前景分析》,《东南亚研究》,2012年第5期,66-72。
[7]田海:《TPP背景下中国选择策略思考——基于与APEC的比较分析》,《亚太经济》2012年第4期,16-21。
[8]张晗,《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TPP)研究述评》,《经济论坛》,2014 年 1 期,173—176
[9]李春顶.TPP 年底签署成泡影,TTIP 又会怎样[J].世界知识,2014(1):25-26.
[10]赵晋平.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中国的自贸区战略[J].国际贸易,2011,(4):44‐51
[11]盛斌.美国视角下的亚太区域一体化新战略与中国的对策选择[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4):70‐80
[12]刘重力、杨宏:《美国重返亚洲对中国东亚地区FTA战略的影响——基于TPP合作视角的分析》,《东北亚经济论坛》,2012年第5期,48-58。
[13]郭静:《论TPP、TTIP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应对》,2015年,2096-0298(2015)07(a)-121-04
[14]徐长文,《TPP的发展及中国应对之策》,《国际贸易》2011年第3期。
[15]赵晋平,《泛太平洋伙伴关系协定与中国的自贸区战略》,《国际贸易》2011年第4期。
[16]徐家驹,《日本农业政策困境解读——从“第三次开国”说起》,《外交评论》2011年第3期。 TPP协议文献综述和参考文献(2):http://www.youerw.com/wenxian/lunwen_99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