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1 地方政府定义
地方政府,指管理一个国家行政区事务的政府组织的总称,全称:“地方人民政府”,在中国意指相对于中央人民政府(国务院)而言的各级人民政府,宪法第95条规定:“省、直辖市、县、市、市辖区、乡、民族乡、镇设立人民代表大会和人民政府,简称“地方”。
2.1.2 地方政府形象定义
地方政府形象指社会公众在了解和经验的基础上,对地方政府在运行过程中显示的行为特征和精神状况的总体印象和评价。它既是社会公众的主体评价,又是地方政府客观表现的反映。地方政府形象是一种特殊的社会资源,它虽然不是实实在在客观存在的,但对地方政府影响力却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构成政府影响力的基本要素之一。
所以说,地方政府形象即公众对于政府的看法。地方政府形象的的好坏与否从根本上由社会公众的舆论情况(简称:舆情)进行评判。
2.2 网络舆情概念
传统的社会舆情在民间流传,由众多社会人之间口耳相传,地方政府想要获取民间舆情,势必要通过明察暗访,或者问卷调查等等方式进行,不仅耗时费力,而且影响政府工作效率。然而,随着现代互联网的不断发展渗透,最便宜的一部具有网络信号的移动终端价格也已是非常低廉。由于网络拥有着突破空间的优势,以及相对社会较高的自由度,所有手机用户都可以通过互联网浏览新闻,发表观点。而那些长期网上冲浪的网络使用着被称为“网民”。这些网民构成了网络舆情的主力军。
2.2.1 网络舆情定义
网络舆情是社会舆情在互联网空间的映射,是社会舆情的直接反映。它以网络为载体,以事件为核心,是广大网民情感、态度、意见、观点的表达,传播与互动,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带有广大网民的主观性,未经媒体验证和包装,直接通过多种形式发布于互联网上。 而在《说什么怎么做》一书中则更加具体,它指出网络舆情是网民对公共问题和社会管理者产生和持有的社会政治态度。
2.2.2 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异同
舆论和舆情在含义上有所相同,也有区别。
(1) 网络舆情和网络舆论的区别
舆论概念有广义和狭义的区分,公众意见是广义舆论的基础,公开意见是狭义舆论的含义根基。而舆情的含义与广义舆论的公众意见比较相似,但它不强调公开,所以与狭义舆论的含义有明显区别。而就广义舆论的含义和舆情而言,虽然都是公众意见的集合,但广义舆论强调公众意见的传播及其规律,而舆情强调公众意见作为公众的社会政治态度对社会政治发展的影响。
从内容上讲,舆论是公众的意见或言论。它反映人心的向背,影响着人们的行动和局势的发展,在造成或转移社会风气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影响。 舆情则是“舆论情况”的简称,它是较多群众关于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等等表现的总和。
从社会发展上讲,舆论的概念诞生时间更早,在古代社会就有类似概念出现,因为自从人类进入文明社会,人们就对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态度。在《晋书.王沈传》里就有“自古圣贤,乐闻诽谤之言,听舆人之论”的记载。所以,舆论属于浅层次的社会意识形态,其中既有理性产物,也有非理性产物。而舆情这个概念则是从近代民主政治兴起后才慢慢浮出水面。“得民心者得天下”,统治阶层想要使国家长治久安,必须对百姓的舆论情况深入了解,监测,剖析,才能顺民心。因而,舆情作为主体民众对客体的社会管理者所持有的政治态度,正在不断被统治阶层重视。 网络舆情中的地方政府形象研究(3):http://www.youerw.com/xinwen/lunwen_1606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