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绩效评价在医疗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现状
绩效评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是指运用数理统计和运筹学方法,采用特定的指标体系,对照统一的标准,按照一定的程序,通过定量定性对比,对企业或组织一定经营时期内的经营效益和经营者的业绩做出客观、公正和准确的综合评判。2001年初,世界卫生组织(WHO)在《2000年世界卫生报告》中首次将绩效评价引入卫生系统,并将该报告的主题定为“改善卫生系统绩效”,提出了评价卫生系统绩效的新方法,并用该方法对其成员国卫生系统的绩效进行了评价[2]。在此基础上,各国相继进行了针对不同国情和制度的探索和实践,国内外专家学者由此展开的针对卫生领域绩效评价研究可分为以下三类:一是卫生服务系统绩效研究,如公共卫生系统绩效评价[3-4];二是卫生服务机构绩效研究,如初级卫生保健机构,医疗机构绩效评价[5-6];三是卫生服务人员绩效研究,例如社区卫生服务人员,卫生监督人员绩效评价。90158
通过查阅相关文献发现,国内外对于医疗卫生服务绩效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描述卫生体系或机构绩效评价的实施过程,多为从实际工作经验出发对绩效问题以及改进策略的探讨,从卫生系统、机构或组织功能实现、成本效益、质量等维度分别制定一些指标进行评价,通过绩效评价发现问题,并对问题做出判断,制定相关政策,推动医疗卫生的发展,论文网
2协同理论在卫生服务领域的相关应用现状
协同论(Synergetics)亦称协同学或协和学,是于上世纪70年代初由德国物理学家哈肯创立。协同学发展与完善了系统论、控制论、信息论与耗散结构理论等现代科学理论。协同学把一切研究对象看成是由组分或子系统构成的系统,而这些子系统之间彼此会通过物质、能量或信息交换等方式相互作用,从而使系统形成一种整体效应或者一种新型的结构。
以协同理论分别与医疗卫生服务和公共卫生服务搭配为关键词查阅数据库,可以发现国内外关于协同论在卫生服务领域的应用已不是新例。Bernhoff结合自身工作经历,对医疗集团中的组织协同进行了讨论。他认为协同是一种组织设计,在医疗集团中不太常见。Nierenberg研究了达特茅斯医学院培养教育研究的情况,认为要在创新理念、教员支持、以及行政机构这些方面达到协同[7]。我国王淑等学者依据协同学原理,建立了基于协同学理论的区域协同医疗系统的模型,确定了模型关键序参量是协同价值,分析了区域协同医疗系统的自组织运动及协同机制,并以某区域为例对区域协同医疗系统的构建和协同效应进行了探讨[8]。其研究为构建区域协同医疗系统、提升医院信息化管理水平提供参考。
可以看出,国内外研究大多集中于研究区域医疗协同模型的构建及协同理论应用于医疗机构方面,尚未有运用协同学理论构建县域农村公共卫生服务多元主体供给机制的相关研究,研究过程缺乏有效的绩效评估工具的指导,缺乏从卫生服务多元主体的协同角度来评价绩效的研究,不能真正将卫生服务多元供给主体的协同贯穿到农村公共卫生服务供给机制各个环节中。
公共卫生服务协同供给绩效评价相关理论研究现状:http://www.youerw.com/yanjiu/lunwen_1959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