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网络的开放属性与狂欢参与者角色的转变
人们在网络世界中的角色是完全自由的,将网络世界比作一出秀,那人人都可以是导演、演员、评委、观众,角色的随机和多重本身就是无规则的、疯狂的,人们摘下面具放下架子,纵享自我。在这种属性下,一改以往“当权者”一刀切的局面,每个人以个体身份拥有且应用话语权,由此,人们从过去被动接受信息的传统模式中解脱出来,翻身成为主动的信息搜集者,典型的便是以博客或相册为代表的空间的形成。
(2)狂欢的形式与网络的传播
传统狂欢节上,一切平日生活中奉行的宗旨均不复在,那些正襟危坐不苟言笑的绅士淑女们反倒不入流,反之,极戏谑之能事的跳梁小丑们再怎么闹腾都不为过。把狂欢形式摆在网络世界中,不难发现,后者之所以能承载前者的原因之一就是其隐蔽性,传统狂欢仪式上为众所知的道具之一就是面具,平行到网络世界,每个ID及其之下的经验和财产,都是有别于现实世界的全新的身份,都是对抛开既定事实的枷锁,都是渴望虚拟世界的表达和诉求。可见,狂欢形式在网络里并不是完全孤立于现实世界的虚无世界的产物,即并不是非黑即白,而是间于两者之间的世界,是由此及彼转化而成。
(3)狂欢的平等与网络的传播
不论是过去与现在,每个文化的统治阶级为了文稳,其共通性不可避免地存在封闭、排外和一元,而在狂欢世界中是反其道而行的,因此具备了开放、包容和多元等特点。在网络环境中,在ID面具下,没有了现实世界的刻板教条,一切都是自由颠覆的,对于各种信息接受传播的速度程度更加快速深入,且都持有自己独有的重复性较小的立场观点。
由此,网络狂欢节是在巴赫金的狂欢理论下,源于传统狂欢节的节日属性,与现世的网络属性相结合,两者相辅相成,最终形成的。
3、网络流行文化的受众心理
(1)接收过程
首先是对所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约定俗成的意义解读,其次是分裂信息原本的能指和所指然后赋予其新的所指并传播出去,然后将已经被分裂的信息继续剥离,去掉能指,只保留所指。
(2)狂欢特质
狂欢节要的就是创造式的自由放纵,现实生活中的“地位”“等级”等标榜在此均不适用,借助网络这一虚拟世界,放下“身份”, 徒留“本我”宣泄。
(3)接收心理
其一、强调主体,每个人对于信息兼具携带者和传播者。其二、群体趋同,网民对新生事物有着敏锐的观察力,能够预见并参与流行。其三、暗示感染,个体亢奋状态下的盲信盲从加上群体参与,使之流行。其四、匿名,在“法不责众”下宣泄本我。其五、信息流,个体既是信源又是新宿,循环往复。
4、网络流行文化的生存转型
“巴赫金认为,狂欢节的最重要的精神意义与价值作用在于,它颠覆了等级制和对人的种种限制,主张平等对话,坚持开放性,强调未完成性、变易性,崇尚变革,具有摧毁一切和变更一切的精神。” 而传统文化则强调“和”与“合”,凡事奉行中庸之道,所谓“棒打出头鸟”。但随着国门打开,西方新潮思想的引入,观念中的个体部分初露端倪,加之网络这一强调“平等”平台的创建普及,自由自主等思想将现代人的人格观念重新定位。在这样的观念转变背景下,网络狂欢这一颠覆传统突出自我的形态,就有理可据了。
(三)消费心理
1、网购时的消费心理
网购之所以拥有自己的消费群体,从自身形式上讲,是因为其属性优势,从消费者讲,是因为给我们带来的心理满足。站在不同角度,以不同角色出发,分向研究,一来是给商家以参考,了解消费者从产生购买需要到做出消费决策这一阶段的心理变化,从而制定或变更营销策略;二来是给消费者以分析,了解自己在网购时的心理机制,理清思路,不再盲目或无节制地购物。 网络狂欢节背后的消费心理研究(6):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