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管理论文 >

黑龙江省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构建研究【5957字】

时间:2023-06-12 21:15来源:毕业论文
黑龙江省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构建研究【5957字】

摘要:本文从女真族系形成过程和文化特征入手,分析女真族系文化圈和旅游圈的含义,构建黑龙江省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确定其覆盖地域范围并进行图形标识。<


摘要:本文从女真族系形成过程和文化特征入手,分析女真族系文化圈和旅游圈的含义,构建黑龙江省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确定其覆盖地域范围并进行图形标识。

关键字:女真族系;旅游圈;文化圈;旅游文化圈构建。

女真发源于黑龙江并几乎贯穿了黑龙江整个历史,并对中华民族的走向产生了深远论文网的影响。现今女真族系在黑龙江地域积淀下来的文化特征,以及各种文化遗迹遗存和文化遗产,和它对中华民族文化融合所产生的影响,都是有意义的文化挖掘工作,建立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弘扬女真文化,也必将对黑龙江旅游文化圈的构建作出贡献,促进黑龙江旅游事业蓬勃发展。

一。女真族系形成过程及文化特征。

(一)女真族系形成过程。

中国古代生活于东北亚地区的古老民族(原生活在松花江和黑龙江流域以及俄罗斯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女真源自中国史书中3000多年前的肃慎“,[4]远在春秋以前,肃慎人已臣服于中原王朝;公元2至4世纪时期称挹娄“;公元5世纪时期称勿吉“,秦以前的居就,秦汉之际的夫租,隋唐以后的乌惹。勿的改。吾者。如者。乌吉。窝集之类的氏族。部落。民族的名称,与勿吉很有关联;公元6至7世纪称黑水靺鞨“,7世纪初,粟末诸部役属于高句骊。725年,唐在黑水靺鞨地区置黑水府,以其首领为都督,唐派长史监领之。粟末靺鞨于698年曾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其首领大作荣于唐开元元年(713)受封为渤海郡王。置忽汗州,加授忽汗州都督。此后辖区即以渤海为号;[5]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明朝建州女真首领努尔哈赤统一女真各部,创立八旗制度,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建立后金政权;[8]清朝以后,女真“的主体部份融和其他民族称为满洲“,后通称为满族至今。

(二)女真族系文化特征。

1。骑射文化。

(1)勇猛善战。

骑射是女真人的文化特征,他们以善于骑射而生存,也以擅长骑射而立国,满族在形成至以后的相当长实践里,骑射一直被强调和坚持,成为满族最突出的文化特征。纵观满族发展历程,力量弱小,努尔哈赤起兵征战之初仅有遗甲13副,聚合胞亲舒尔哈奇的兵力也不过1。5万人。整个满族也只有6。7万人。

到了满族入关,挥师而下之际,整个满族人口估计不过60万人,然而他面临的对手则是拥有近亿人口,物产丰富的明朝。二者实力对比巨大。但是满族却在半个世纪的时间内发奋图强,潜滋暗长,壮大力量,最终击败曾经被自己仰视了几百年的明朝政权,开创了长达268年统治中国的历史,这不能不称之为是一种历史的奇迹。

(2)锐意进取。

骑射成为清朝武功和八旗文化的核心内容。在长期北方的牧猎生活中,骑射文化成为满族及其先民的一项重要的传统文化,为保持八旗骑射传统,清帝通过各种措施力为矫革“,规定八旗子弟参加文科乡考。会试,均要先试步射。骑射,合格者才可参加文科考试。渗透在民族结构。军事。体育。教育等诸多方面,一方面塑造了民族的锐意进取的精神,另一方面又改变了民族甚至是中国的历史。

2。旗人文化。

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建立黄。白。红。蓝四旗,四十三年,创建了八旗制度,增编四旗。把后金管辖下的所有人都编在旗内。八旗“是满族的一种社会组织形式,它的建立尚在清代建立之前到皇太极时,就增设了蒙古八旗和汉八旗。所以八旗“实为二十四旗,旗人也并非都是满族人。随满洲骑兵的铮铮铁骑入关,与整个清代相始终,在清代200多年中,深刻的影响着满族文化。

(1)全民皆兵。

最初的八旗是一种兵民合一的社会组织形式,旗人出则为兵,入则为民,耕战二事,未尝偏废“。通过这种编制,人民被井井有条地组织起来,固定在各自的牛录里,人口既不至流失,也保证了赋税和兵源。满清入关以前,八旗制度在军事。行政和经济方面都起了很大作用,在满清问鼎中原的征战中,八旗骑兵曾立下汗马功劳。

(2)强烈的组织认同。

这种集军事。生产与行政于一体的社会组织自成立起,一直以一个完整的形式拥有特殊的社会地位,形成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旗人“。清廷给予旗人与民人一些不同的优惠“待遇,旗人不仅可以享受国家军饷,衣食无忧,而且拥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从而强化了所有人对这一组织的认同感,不分满汉,但问旗民“。[1]。

(3)旗人的没落。

法定的无所事事,使很多八旗子弟养成了游手好闲的恶习,丧失了谋生的能力。清中期后,朝廷财力匮乏,无力妥善照料人口倍增的八旗子弟,下层穷苦旗人则往往到吹拉弹唱等习见的文娱形式里寄托时光,贵族阶层在艺术生活方面有世俗化走势,把这个原本饱含尚武精魂的民族,改造成了一个文化气息十足的群体。

3。兼容性强,善于学习。

(1)入乡随俗。

满族同宗个体家庭之间是平等的,宗族组织不发达,功能不全,人们主要祭拜近祖,因此宗族的凝聚性和团结心不强,关注组织生活超过缔结宗族集团,易于入乡随俗,牺牲本族文化。

(2)见贤思齐。

满族教育的目的是促使成员成熟。帮助人们形成政治认同和群体认同意识。为了强国智民。为了训练生活技能。满族人通过翻译汉书和西书学习中西方科技和思想,通过去西方留学学习西学。在教师管理上,推行教师承包制和导师制,引进外族外国人任学校教师,传授外语和外国科技文化知识。

(3)信仰多元[3]。

满族人的信仰呈多元趋向,并有实用主义倾向,注重引进有益于人类的善良神灵。在治国安邦上,推行因俗而治“的民族政策和多元文化政策。宗教信仰的多元性,既造成了满族文化要素的流失,也形成了满族善于引进外来文化的品格。

4。大国意识。

满族的民族认同意识体现为对满族的历史。传说。神话。民族始祖。民族习俗。八旗历史。民族象征。民族生活方式等方面的认同上。具有组织本位意识。级别意识和注重功绩的意识,重名声和面子,有尚武精神,喜好引进外族文化,长于民族联合和统一战线。在长期政治实践中,形成了大国意识和大中国观。

二。黑龙江女真族系文化质点。文化丛。文化圈。

(一)黑龙江女真族系文化质点。

女真族系的文化质点为女真族系各历史阶段的建筑。宗教。语言文字。服饰。饮食。曲艺等内容。

女真族宗教:明代女真普遍信奉萨满教,[7]认为万物有神灵。在诸种神灵中,尤尊崇天神,凡遇大事必祭天。祭天前后皆斋戒“。还有于月望祭七星的习俗。佛教在女真社会里已有传播。

女真族语言文字:女真语属阿尔泰语系通古斯_满语族,与明代的女真和清代满语一脉相承。建国后,太祖命完颜希尹。叶鲁创制女真字,并成为与契丹文字和汉字通用的官方文字。

现存的金代女真文字有文献。金石和石墨等三种,如大金得胜陀颂碑和一些符牌。铜镜,印章的边款铭文等。此外,还有方千鲁的方氏墨谱均录有意为明王慎德,四海咸宾“的几个女真字。[9]。

女真族系服饰:金代的装饰图案喜用禽兽,尤喜用鹿。鹿的图案大量被采用,除其本身的外形较为优美,鹿与汉字的禄“

同音,富有吉祥的含意。明清时期,在民间仍属常用,比较多见的是将它与福“字和寿“字配合在一起,名谓福。禄。寿“。[6]

(二)黑龙江女真族系文化丛。

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的文化丛为肃慎。挹娄。勿吉。靺鞨。女真。满族等。

1。黑龙江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肃慎文化丛内涵。

商。周时分布于的黑龙江。乌苏里江流域和长白山一带。早在6100年前就有满族祖先_肃慎人在兴凯湖渔猎生息,双鸭山小南山遗址有新石器时代古肃慎人居民遗址。远在3000年以前,肃慎人的社会发展已经出现不平衡的状态。分布在松嫩平原的肃慎人,可能农耕有了初步的发展;在长白山以东及以北的更多肃慎部落,则以渔猎和狩猎生活为主,还处在发展水平较平原地区各部落稍低的状态。[10]

2。黑龙江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挹娄文化丛内涵。

挹娄族称出现于公元前1-2世纪时(西汉),挹娄一词,含义有两说:一,音近通古斯语鹿“,为鹿之意;二,与满语叶鲁“音近,为岩穴之穴的意思。与秦汉时期相比较挹娄的活动区域仍在今辽宁省东北部和吉林。黑龙江两省东半部及黑龙江以北。乌苏里江以东的广大地区内,并没有发生变动。

挹娄有渔猎业。农业。畜牧业和手工业。山林中的野兽和江河湖泊中的鱼类,是食物的主要来源。狩猎用的工具还是以弓箭为主。挹娄在236年(魏青龙四年),与曹魏建立臣属关系,曹魏将其划归辽东郡管辖。这是挹娄民族继春秋肃慎以后,第一次与中原直接来往,并自此保持着融洽的臣属关系。双鸭山凤林古城。炮台山古城属挹娄文化,说明至少在中原地区进入成熟国家形制的同时,三江平原这一区域已进入了国家形态。[11]。

3。黑龙江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勿吉文化丛内涵。

南北朝时称勿吉,满语为森林之意。南北朝之初,松花江一带的勿吉人,摆脱了挹娄人的控制,占据了先前肃慎人。挹娄人的故地,成了肃慎文化。挹娄文化的继承者和光大者。北魏延兴五年(475),他们中一支支重返中原,北魏太和十七年(493),勿吉人灭掉了称雄一时的夫余。黑龙江绥滨同仁遗址,是南北朝时期的勿吉文化。可见肃慎西进的过程。勿吉的北境,起码已达黑龙江中游一带了。勿吉人农耕的比重增加了,种植有粟。麦。稷和葵,采用中原人早已淘汰的偶耕。作为森林民族,狩猎业仍占主导地位。他们还有了手推车,牛。马和猪狗一样,为的就是宰杀吃肉。勿吉人善捕貂“。[12]。

4。黑龙江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靺鞨文化丛内涵。

靺鞨初有数十部,后逐渐发展为七大部。主要分布在粟末水(今松花江)和黑水(今黑龙江)一带。以粟末靺鞨和黑水靺鞨最强大。7世纪初,粟末诸部役属于高句骊。粟末靺鞨于698年曾建立震国(后改称渤海),926年为辽太祖耶律阿保机攻灭,改称东丹。黑水靺鞨翻越张广才岭,以依兰为中转站,继续西进,在阿城建立金政权。

农业已成为最主要的生产部门,大面积种植水稻并在今延边地区一带培育出著名的卢城稻;大量饲养柞蚕与桑蚕。畜牧业也有较大的发展,各项手工业的生产也达到了较高的水平,涌现出一批新兴城市,其中上京城形制模仿长安,为当时东北最大城市。交通相当发达,有六大水陆干线通往中原。邻近地区及新罗。日本等国。同内地的就市交易“及互市岁岁不绝,与日本的海上贸易也相当活跃。

文化教育也有很大发展。自上而下地建立了较为系统的教育体制。涌现出一批著名学者。文学家。艺术家。航海家等。儒家思想成为渤海社会中的统治思想,中原的佛教在其境内各地得到广泛传播。在生活习俗方面,除保持固有的传统及因袭高丽。契丹的某些旧俗外,同汉人逐渐接近并趋向一致。海东文化也作为盛唐文明的一个分支而在中华民族的开发史上占有重要一页。[13]。

5。黑龙江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女真文化丛内涵。

公元9世纪起始更名女真。女真人在历史上先后建立过金朝。东夏。扈伦。后金(清朝前身)等古代政权。女真人的领袖完颜阿骨打在1115年统一了女真族各个部落,建立按照汉人的习惯建立叫做金的国家。1126年,金人入侵宋朝,宋朝首都开封沦陷。金朝的统治者也受到了儒家文化的影响。1234年,蒙古人摧毁了金朝。辽代女真族分布范围较广:南起鸭绿江。长白山一带,北至黑龙江中游,东抵日本海。黑水靺鞨后裔,是生女真的主体。后来建立了金朝的完颜部,就是生女真的一支,亦是黑水靺鞨的直系后裔。[14]。

6。黑龙江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满族文化丛内涵。

1616年,爱新觉罗努尔哈赤起兵统一女真各部落,建立后金。1635年,皇太极废除女真“的族号,改称满洲“,将居住在中国东北地区的多个民族纳入同一族名之下,满族自此形成。

当初被编入八旗的还有当时相当数量的辽东汉人。蒙古人,少部分朝鲜人,甚至一些俄罗斯人,在八旗内部长期融合的过程中,他们已彻底融入了满族。辛亥GM推翻清朝后,因满洲族大部分定居在关内,故官方改称为满族“,延用至今。[15]

(三)黑龙江女真族系文化圈[2]。

黑龙江女真族系文化圈是一个比较稳定的特定的文化存在区域,这一文化区域具有统一或相对统一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方式。价值观念与价值取向和基本相同的社会组织形态。女真族系文化圈是一个地理上的空间概念,是指具有相同的文化特质。文化丛的众多文化群体所构成的区域;文化圈“标志着文化层的空间布局,文化层“则标志着文化圈的时间演化。

三。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

女真族系旅游圈是以大都市为中心,从整个区域的自然。经济。文化。交通和区位条件出发,合理配置大都市与周边旅游地的旅游资源和接待服务优势,从而形成旅游业的城市_区域“与市场_资源“共轭型的空间结构综合体。

构建女真族系旅游圈可以丰富女真族系旅游资源的种类和数量,避免单个景区存在的资源单调薄弱。产品结构单一的致命缺陷;并且将各个景区的优势资源联合开发,形成优势叠加。资源互补。获取规模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黑龙江省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区域界定。

(一)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地域界定。

黑龙江女真族系文化圈的组成城市有鹤岗。黑河。齐齐哈尔。哈尔滨。牡丹江。七台河。双鸭山。鸡西。

黑龙江女真族系文化圈的具体地点有鸡西兴凯湖肃慎遗址_新开流文化。双鸭山饶河县城之南_小南山。三江平原的双鸭山友谊县成富乡凤林村西300米处凤林古城。双鸭山宝清县七星泡镇平安村东北2千米处,七星河右岸200米的炮台山古城。七台河市区西南约3公里处的大顶子山古城遗址。牡丹江宁安县城西南30多公里牡丹江畔的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故城。镜泊乡学园村西南约1。5公里的莺歌岭文化。在上京龙泉府遗址东方约6公里处,有一距今一千七百年左右的东康文化遗址“。哈尔滨阿城区南2公里金上京会宁府故城。哈尔滨阿城区小岭镇小岭冶铁遗址。阿城南郊2公里,东距金上京会宁府遗址西垣约420米的金太祖完颜阿骨打陵。哈尔滨市阿城区巨源乡城子村的金齐国王完颜晏墓。黑龙江省哈尔滨市阿城区境内亚沟石刻。哈尔滨依兰县城北门外的五国头城。哈尔滨市平房区平新镇平乐村南平乐古城遗址。哈尔滨冷山(现五常)的桦叶四书“出处(京旗文化旅游区)。齐齐哈尔泰来县城西北45公里塔子城镇塔子城古城遗址。齐齐哈尔克东县城西北7。5公里的金城乡金城村附近蒲峪路故城遗址。齐齐哈尔富裕县三家子满族村。齐齐哈尔市碾子山区边境内10的。齐齐哈尔与黑河市黑龙江将军府。鹤岗绥滨县敖来河畔奥里米古城。鹤岗忠仁镇高力岛的中兴古城遗址。)鹤岗同仁古城遗址等。

(二)图形标识。

总之,根据女真族系发展历程和文化特征,确定女真族系文化质点和文化丛,建立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必将促进黑龙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郭孟秀。试论满族文化的生成[J]。满语研究,2009(2):104-109。

[2]唐戈。文化圈理论与萨满教文化圈[J]。满族研究,2003(2):132-136。

[3]李扬。论满族神话的萨满传承[J]。青岛海洋大学学报,1999(1):76-80。

[4]范恩实。肃慎起源及迁徙地域略考[J]。民族研究,2002(3):57-65。

[5]王乐文。挹娄。勿吉。靺鞨三族关系的考古学观察[J]。民族研究,2009(4):70-77。

[6]黄德烈。谈满族服饰之演变[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7(12):56-58。

[7]石光伟。满族萨满歌舞的根基与传承说[J]。满族研究,1992(3):44-48。

[8]哈斯巴特尔。论肃慎。挹娄。女真的族称关系[J]。民族语言,2000(3):111-116。

[9]戴光宇。满族及其先世的语言文字[J]。运城学报,2007(1):46-48。

[10]何光岳。肃慎族的起源与北迁[J]。黑河学刊,1991(2):97-102。

[11]李德山。有关挹娄族几个问题的探讨[J]。黑龙江民族丛刊,1990(4):61-65。

[12]范恩实。勿吉兴亡史探微[J]。北方论丛,2010(1):74-78。

[13]李德山。黑水靺鞨史论[J]。史学月刊,2006(5):45-48。

[14]刘达科。女真族文学研究百年掠影[J]。民族文学研究,2002(1):81-85。

[15]邓天红。满族的崛起与黑龙江流域的统一[J]。学习与探讨,2011(1):234-236。

黑龙江省女真族系旅游文化圈构建研究【5957字】: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176372.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