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管理主体划分过于明显,造成只能错位 政府整体管理较少,交叉、互补管理为主
管理手段单一,缺少创新管理方法 社区管理专业人才多,管理手段多样化
社会组织力量薄弱,社会资源整合不完善 重视非政府组织建设 ,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社区居民参与度较低,社区共建意识不强 社区自治团体多,参与意识强
社区志愿服务水平低,公益事业覆盖面窄 社区工作者、志愿者队伍完善
社区保障不完善,服务水平较低 社会救助、社会保障水平高
(三) 对我国少数民族街道社区管理的对策及建议
社区建设已纳入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环节,而做好多民族街道社区的管理工作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建设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只有因地制宜、科学系统地建立完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四位一体的多民族街道社区的长效管理机制,才能实现促进多民族社区发展与繁荣,满足社区居民物质文化需求的目的;才能不断增强管理职能,彻底转变行政化管理模式,使少数民族社区建设更适合新形势下的发展。所以多民族街道社区的管理应得到社会各界、政府部门的普遍关注和积极配合。
1、大力发展少数民族地方经济,建立物业管理和社区管理相互协调机制
经济基础始终是影响社区发展的关键因素,政府应抓好发展契机,提高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总体水平。社区经济也应向市场化转型,抛弃传统自办型的社区经济模式,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社区管理模式,倡导社会各类企事业单位成为社区经济主体,结合物业管理形成互惠互利的经济发展模式,减轻街道社区管理压力,提高管理水平、管理质量。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多数社区面临着“单位人”转,向“社会人”的问题,老龄化社区问题也日益严重,因此社区基础设施更应符合不同群体的需求,建立完善多样化的设施,让社区资金投入公开化,做到资金有效利用。首先要严格做到每一社区都有固定的、规范的社区办公场所,无论社区大小都应建立社区服务中心。社区规范化的实现,势必带动其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在少数民族聚居的地方,大多城市社区是由原先农村社区演变而来,在社会转型时期,更易产生不同层次的服务需求。只有建立政府、社会合作的多元投资机制,加大资金来源、整合社会资源才能调动全社会力量投入到社区基础设施建设中去。为防止资金流失,应鼓励号召社会团体、企事业单位通过购买办公用品、捐献闲置用品、改造废旧桌椅、提供租用场地等方式直接给予不同程度、不同方向的帮助。
2、建立完善民主管理、决策权,实现民主自治社区
社区的发展涉及到整体居民的利益,因此居民有权参与社区管理重大事项的 管理与决策,社区居民代表会更应发挥实际作用,而不是形同虚设。社区管理者在日常工作中,应及时吸取、采纳居民代表的意见和建议,而社区居委会成员每年都要通过民主选举产生,并保证各民族的参与比例,做到公正公平。在社区干部考核方面,社区居民有权参加社区工作人员的绩效考核,并对其进行监督和检查,社区应按时收集居民意见并在问题处理上及时给与回复和帮助。
不仅如此,传统的动员型参与方式也需转变,在完善多民族聚居城市社区自治管理方面,要重点培养少数民族社区工作者的队伍建设,从干部层面做起良好的自治意识的培养,从上自下地宣传、落实民主自治社区管理。特别是社区工作人员应发挥好桥梁的作用,及时宣传社区参与的重要意义,政府和社区达成相互监督、相互促进、相互补充的互动工作局面。加大少数民族居民参与比例,时常进行民生调查并切实反映上级部门,积极采纳居民意见,提升社区居民主人翁意识。转变政府职能,拓宽参与渠道,改变社区只为应付政府检查的“空壳”参与形式;弱化政府干预将权力下放社区,逐步向自主自治的参与模式转变,社区自治要形成上下互动的局面。 少数民族街道社区管理机制研究+文献综述(20):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245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