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服务设施不够齐全。目前很多的养老服务设施,如老年公寓、养老院等所设置的种类太少,随着人口老年龄化的加速,老年人口的大量增多,对护理需求量、医疗保健将会增大。与此同时,老年人不再工作,闲暇时间教多,对健康保健、日常生活照料和精神文化生活等需求不断增多,但目前的养老服务设施不能满足多元化老年人养老需求。健康咨询和日常生活保健服务是老年人所需要的,但是目前社区医疗卫生服务设施简陋,专科医生没有或很少,甚至有的社区没有专门为老年人服务的医疗保健设施,没有达到“老有所医”的要求。尽管有的社区有医疗保健,但服务项目较少,基本上没有提供家庭护理、家庭病床等上门服务,无法为老年人提供预防、医疗、康复、护理照料等一系列服务。老年人晚年常常会很孤独寂寞,思想负担较重,所以老年人的精神生活也应受到关注,但有的地方仅仅建立了一个老年活动中心,提供的服务项目单一,只是打牌、麻将等,没有提供更多的文化设施,如老年学校、报刊阅读室、图书馆等,体育设施也缺乏,室内健身设施不能完善,无法满足老年多样化养老需求。
(3) 社区卫生资源匾乏。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普遍规模较小,布局不合理,设备差,医务人员不专业,水平不高,难以满足老人的医疗保健需求,而且这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一般都是在卫生部门的领导下为更好利用现有的医疗资源而设立的,大部分未纳入居家养老服务整体系统管理,与社区内其它养老服务机构缺乏经常性制度联系,不能有效发挥作用。
4. 居家养老专业服务队伍素质不高,服务水平低
人力资源是推动居家养老事业发展的基本因素,居家养老要想进一步发展,专职服务队伍建设必不可少,尽管近年来对专职服务人员进行了大量培训,但无论是服务人员自身素质,还是整体服务质量,都和老年人的实际要求存在着较大差距。
居家养老专职服务人员,主要由离退休人员、下岗的中年人、待业的青年人、家庭妇女、农民工组成,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年龄偏大,而且专业知识不足,政府在居家养老实际运行中管理滞后,已严重阻碍居家养老事业的发展。第一,职业标准出台晚。社区工作者在我国长期以来都不属于一种职业类型,国家在颁布行业分类和职业分类中都没有将社区工作者具体分到哪一类职业中,这就使其十分尴尬,职业身份不明确导致社区专职工作者资格认定、职称评定难以解决,晋升机制的缺失,不能保证社区工作者相应的待遇和福利。2004年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出台《社区工作者国家职业标准》,明确了社会工作者的专业地位,但是社会工作者管理办法还没有全国统一的标准,各个省份和城市只能根据自己实际情况,由民政部门拟定管理办法,各地没有先例学习,拟定法案尚处于探索阶段,管理办法不尽如人意,影响专职居家养老队伍的整体水平和发展情况;第二,待遇低,社会地位低。调查发现,社会工作者的收入相对较低,处于社会的底层,福利待遇、劳动关系、工资待遇都不规范,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应和其它劳动者一样,享受劳动法规定的各项权利,但事实上{居家养老工作者的工资、医保、住房公积金、劳保等的调整,缺乏相应依据,既没有法定的工作时间,也没有规范的休假制度,缺乏相应的激励,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居家养老工作人员的积极性,阻碍了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发展;第三,专业知识、技能培训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虽然目前从事居家养老的人员中,大多接受过相应的专业培训,但是这种培训时间短,内容肤浅,专业性不强,不系统,不连贯,而且培训者本人也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随着社会的发展,肤浅培训所学到的知识技能已无法适应实际的需要,也无法解决遇到的复杂问题,居家养老服务人员具有极强的应用性、操作性,如果服务人员缺乏老龄方面的知识技能储备,不了解老年人的生活习惯,不懂服务技巧和技能,只能是低层次的服务,缺乏针对性,无法满足老年人的需求。第四,人员流动大。受传统世俗观念的影响,一般人认为,居家养老服务人员服侍老人又脏又累,低人一等,且工作强度大,工资水平低,福利待遇差,不愿从事居家养老服务,造成现有护理人员远远低于需求量,很多服务人员一旦找到其它工作就马上走人,影响护工队伍的稳定。同时,我国每年也有大量社会工作专业人才进入社会,每年本专科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几千人,他们多不愿意去基层社区工作,每年进入相关岗位任职的毕业生不到10%,而且每年都会有大量专业人才离开工作岗位,大量专业人才流失使居家养老专业化服务水平无法提高。 传统“孝”文化对居家养老的影响_社区实证研究(7):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