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以本土社会工作理论推进专业社会工作的建设
快速的社会转型提出了发展社会工作的需要。在起源于西方工业革命和市场经济实践的专业社会工作被证明是解决相关社会问题的有效途径,而本土非专业社会工作难以满足这一需要的情况下,在我国专业社会工作发展初期借鉴西方社会工作相对成熟的理论体系是必然选择。随着这一进程的推进,对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加以本土化改造及对本土社会工作传统加以科学提炼又成为一种现实的要求,目前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正处在这样一个阶段。无疑,“建构本土特色”是一个长期的工作。而从“建构本土特色”过渡到“超越本土特色”,即使本土社会工作理论上升一种国际化的理论或成为国际化的社会工作理论的一个组成部分,则将成为中国社会工作学者的不懈追求。
1、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或基础理论的建构
在1960年代之前,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主要借自其他学科,构成社会工作的理论基础。这种局面在1960年代之后发生了重要的变化,开始了社会工作理论的整合化努力时期。这种努力代表了社会工作理论发展的趋势,但由于条件的限制,其所取得的结果尚是有限的。
中国特色社会工作理论的建构,既要注重吸收其他学科的相关理论成果,又要注重整合化的基础理论的建设。就前者而言,我国近期以社会学为基础同时吸收多学科成果、紧密结合当前社会现实、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逐步形成的社会建设理论,对社会工作的本质、地位、作用、领域、方式方法等都有比较明确的论述,无疑应当成为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理论基础的重要内容。
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建设对中国社会工作的发展更具有深远的意义。借鉴西方形成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框架,吸收马克思主义及其本土化思想成果中关于社会福利问题的论述,批判继承中国传统社会福利思想,紧密结合社会转型时期的社会工作实际,在此基础上经过不断地理论概括,是可以最终形成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基础理论的。在当前,对社会工作内涵和外延做出符合本土实际的界定,对我国社会工作的发展就具有特别重要的意义。
其次是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建构。由于社会文化背景的不同,西方社会工作的实施理论也不能完全照搬照抄,必须加以本土化的改造。同时,本土非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也积累了一些有益的经验、方式方法、实践模式,经过总结提炼,也可以成为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组成部分。
2、对西方社会工作实施理论加以本土改造是中国社会工作发展的必然要求
西方社会工作实务中经常采用的个案工作、小组工作、社区工作、社会行政等基本方法,有的在我国的实施空间就受到一定的限制。总的讲,由于“差序格局”的存在,中国人对陌生人难以产生真正的信任,由社会工作者对单个的案主提供服务就难以取得明显的效果。此外,在中国这样一个人口众多、经济不发达、社会服务需求却又十分巨大的大国,个案工作方法就很难在大范围内全面实施,只能作为其他方法或社会政策的辅助方法。西方社会工作中普遍遵循的“案主自决”原则、“个别化”原则、“为案主保密”原则,由于社会及个人双方面的原因,实施起来会遇到种种困难与障碍。
3、对本土非专业意义的社会工作传统、经验加以科学地总结、提炼,也是建构本土特色的社会工作实施理论的一个重要途径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6):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