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的利用家族、亲友关系解决单个家庭、成员面临的困难的办法,就是民间解决弱者生存问题的有效办法,可以加以挖掘、提炼。建国以来,我国利用行政手段解决人们生存、发展问题的模式,利用团组织、群众组织解决困难群体生存问题、心理(思想)问题的模式,只要我们善于总结,科学改造,可以发现一些为专业社会工作所采用的本土方式方法与模式。的十七大提出“要健全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对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发展及提供模式将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应当加以认真的分析研究,探索在这样一种社会管理格局下专业社会工作的发送模式和方式方法。
(四)、“关系”和“嵌入性”等概念的引入
“关系”和“嵌入性”等概念的引入对今天中国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研究具有启示意义。
中国内地社会工作从上世纪80年代初发展至今,走过了20余年的历史,时间虽然不长,但因为职业化和专业化道路的探索,而长期发展徘徊在瓶颈阶段。伴随着建设“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的国家施政方针的确立,中国的社会工作教育和研究真正迎来了春天,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也越来越受到社会工作研究者的重视。王思斌 [1]2006年提出中国即将迎来“社会政策时代”,也标志着社会工作发展进入了新阶段。
纵观社会工作的整个发展历程,从诞生之初,它的理念、价值乃至实务模式和技巧都体现了西方的宗教理念和福利国家思想等。因此,中国大陆的社会工作发展也遵循了向欧美国家和港台地区引进理论知识的路径,诚然,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引入,是社会工作本土化的必要条件和第一步。而当具有浓厚西方文化色彩的助人制度被引入中国的社会和文化环境中时,我们不得不面对漫长的和本土文化与经验相互调适磨合的历程。
在中国内地社会工作发展的20多年历史中,笔者经过文献查询,发现系统地介绍最新社会工作理论的文章多在2000年之后,范明林[2]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海外社会工作的留学生逐渐回国投入社会工作领域之缘故”。在本文中,笔者将首先主要对2004年至2008年中国内地社会工作文献进行简单回顾,讨论社会工作专业化的引入以及本土化的探索。然后笔者将以社会学网络研究中对强弱关系的讨论为例,将其研究脉络进行梳理,并突出揭示社会学理论在中国本土研究中如何有效地进行本土化。最后,笔者将再次回到中国的经验之中,探讨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当代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进行嵌入可能存在的路径。
1、对先进理论的探寻: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引入及其反思
西方社会工作理论的本土化越来越吸引着众多学者的关注,但是直到2004年之后,才逐渐成为社会工作研究中相对独立的研究领域,这从笔者能够掌握的文献资料可以得到体现。本文主要利用中国期刊网检索有关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讨论。笔者首先用“社会工作本土化”和“社会工作理论”为篇名,限定时间为2000年-2008年(12月),搜索范围为全部期刊,结果分别命中32篇有关社会工作本土化和115篇有关社会工作理论的文章。然后,再分别对摘要中包括“社会工作本土化”和“社会工作理论”内容的文章进行二次检错,分别命中47篇和39篇。剔除重复收录、一稿多投、主题明显不吻合等文献,最后得到有关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方面的讨论总共51篇。但是在这些文章中,有些文章是短评之类的,还不能被称之为严格意义上的研究性论文。判断一篇文章是否属于学术论文,简单的标准是看其是否有摘要与关键词,根据这一标准,对上述检索出来的文章进行筛选,结果共有30篇文章符合学术规范的要求。另剔除主要以社会工作实务领域作为研究对象的文章,最终得到22篇相关文献。从论文发表的数量来看,2004年之后关于社会工作理论本土化的文章逐年递增,从2004年的2篇增加到2008年的5篇。 社会工作方法的本土化实践(7):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7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