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媒介依赖的表现研究
旷洁对大学生手机媒介依赖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大学生群体存在普遍但程 度有所差异的手机依赖,极度依赖的大学生较少,但大多数学生都存在着一定程 度上的媒介依赖,且相较于男性而言,女性在手机依赖上的程度更高于男性。大 学生的手机依赖还表现在一旦信息出现不确定的情况,其情绪便变得焦虑;同时 短信量高的大学生对手机的依赖感也更高。[4]而学者赵亭则从三个方面分析了青 少年的媒介依赖:其一是青少年的社会性与伪社会性的矛盾结合,其二,对社会 建设的积极性与破坏性并存的矛盾;其三便是青少年在媒介依赖中清醒与虚幻的 意识共同存在。三组矛盾,体现出青少年媒介依赖的病态心理。[5]研究者武文颖 与乔露琦在研究中认为,媒介成为了受众的情感慰藉品。在情感方面,受众依靠 媒介调和自身与群体冷漠之间的矛盾,并在社会群体中隐匿个人信息来进行表 达、甚至发泄自身情感。同时,受众产生的媒介依赖还以娱乐、购物两种形式表 现出来。[6]
4。媒介依赖的影响研究
研究者李茜楠认为媒介依赖会导致受众浪费时间,产生身体不适,如对视力 的损伤,较近的距离、长时间的运用,往往会引起“手机视力综合症”等病况。
受众会出现性格孤僻、缺乏甚至丧失独立思考能力、对社会的责任感降低等现象。
[7]学者朱亚希认为大学生在网络中呈现出的自我是通过匿名进行修饰的,会对自
身的实际的人际交往关系产生一定程度的影响。大学生倾向于运用网络社交媒体 进行人际交流,过多的“线上活动”,会降低现实中人际交往的频率,导致人际 感情冷漠。同时,当网络交流与大学生的认知出现偏差,极易带来心理问题。[8] 研究者王靖、谭舒认为,媒介依赖会使受众产生行为难以自控(使用手机)的现 象,当受众处于不使用手机的情况下,会出现焦躁、精神烦躁等心理情绪问题。 同时,由于媒介依赖心理的存在,受众的攀比心理也在无意识中得到了强化。受 众会追求更好地媒体,不断更换媒体。[9]
5。媒介依赖的原因研究
鲍尔-洛基奇和德弗勒认为受众、媒介与社会之间的相互之间的关系,是媒 介依赖存在的根本原因。尤其是在特定的环境中,媒介依靠自身特性,满足受众 对特定媒介信息的需求度,帮助受众通过媒介认识社会,从而导致受众出现媒介 依赖。[10]易丽平认为新媒介通过运用自身所具有的独特优势去迎合受众所需的媒 介消费,并将发布社会信息作为催化手段,以达到满足受众心理需求的目的,致 使受众对新媒体产生依赖、甚至出现过分依赖情况。[11]与学者易丽平不同,于旻 生认为受众的媒介依赖主要是缘于新媒介所具有的多重属性。在社会转型的主要 期间,受众在信息传播的过程中属于弱势地位,使得新媒介的多重属性可以满足 受众的各个层次之间的需求,加剧受众的媒介依赖。[12]向浩将大学生产生媒介依 赖的主要原因归咎于主体、媒介与环境三个方面。其中,主体指的是大学生所处 时期而产生的特殊的心理发展状况;媒介则是新媒体所具有的特性以及其对大学 生心理需求的迎合;而大学独具的媒介环境以及相关素养课程或教导的缺失正是 产生媒介依赖的所需的环境;三者相互作用,同为原因。[13]
6。媒介依赖的措施研究
学者陈婷婷认为,缓解媒介依赖(手机依赖)要从国家相关机构、学校、大 学生自身等方面入手。加强对(手机)媒体的相关法律监督、约束其行为;并通 过学校,正确引导大学生对手机媒体的使用;以此来杜绝大学生的手机媒介依赖。 新媒体语境下的大学生媒介依赖研究(3):http://www.youerw.com/guanli/lunwen_8439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