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论文

打赏
当前位置: 毕业论文 > 教学论文 >

幼儿园4-6岁幼儿分享行为研究(2)

时间:2023-07-17 22:26来源:毕业论文
11 (三)树立良好的榜样 12 (四)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分享的意义,感受分享带来的乐趣。 12 (五)家园共育,促进分享行为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一、

11

(三)树立良好的榜样 12

(四)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分享的意义,感受分享带来的乐趣。 12

(五)家园共育,促进分享行为 12

参考文献 12

致谢 13

一、引言

我国是一个注重传统教育,重视幼儿的道德教育和社会性发展,但是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发展以及20世纪60年代开始实行并推广的计划生育的基本国策,目前我国的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在父母,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多方爱护下成长,养成了以自我为中心的行为方式。尤其是学龄前儿童自我意识和社会化发展还不完善,在家长的宠溺下,认为“什么东西都是我的”“我喜欢的都是自己的”不懂得感恩也不会分享,以至于幼儿之间经常发生争抢,互相不乐意退让引发打闹,幼儿的社会性能力低引发了多方的关注。从今年年初开始,二孩政策全面放开更多的幼儿即将拥有自己的弟弟妹妹,在这个时候,幼儿的分享意识就极为重要。近两年随着“二孩”政策的开放,一个热门话题也进入大家的眼帘“不要弟弟妹妹”网络上出现大批不愿意父母生二孩的幼儿,引发了大家的剧烈讨论,培养幼儿的社会性发展分享意识再度成为热点。幼儿在二孩出生之后,能否接受于弟弟妹妹分享父母的爱,分享自己的玩具,分享本来可以独占的一些事物是我们可以进行探讨的,而这种分享意识我们可以通过幼儿的日常行为进行观察。来自优Y尔L论W文Q网wWw.YouERw.com 加QQ7520~18766

幼儿的分享性行为属于幼儿的亲社会行为,在个体的社会化性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分享行为有利于幼儿与他人建立良好的社会交往关系,共同分享事物资源等。鉴于实习时间和各种外在因素的局限,本次研究主要以杭州某所幼儿园大班幼儿以及另一所幼儿园中班幼儿为观察对象,记录他们的分享行为,结合其他文献资料进行研究。

二、分享的定义及内容

分享隶属于亲社会行为的一种表现形式,因此,先了解分享行为的定义,在资料查找文献综述时都将亲社会行为纳入研究范畴。

“亲社会行为”一词最早由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威斯伯乐于1972年提出的,用来指与侵犯等否定性行为相对立的行为。亲社会行为又叫做积极的社会行为,它是指人们表现出来的一些有益的行为。人们在共同的社会生活中经常会表现出类似这样的行为,比如帮助、分享、合作、安慰、捐赠、同情、关心、谦让、互助等 ,心理学家把这一类行为称为亲社会行为。亲社会行为是人与人之间在交往过程中维护良好关系的重要基础,对个体一生的发展意义重大。

分享,在百度词条中的定义为:分享,是指与他人分着享受、使用、行使。语出清黄六鸿《福惠全书·杂课·牙税》:“与该房分享其利。”基本解释为与他人共同享受、使用、行使分享大自然美景或一些食物和一些事情,让别人也感觉到自己的感受,或者同别人述说自己的感受。

《现代汉语词典》(商务出版社)中分享的定义是“和别人分着享受(欢乐、幸福、好处等)。”这个定义更多地强调对“欢乐”、“幸福”等精神方面的分享。但该词典中对“好处”的两个解释是“对人或食物有利的因素”;“使人有所得而感到满意的事物”。因此好处既可以包含精神方面的分享同时也包含了物质方面的分享,而“等”中也包含很多其他物质方面或精神方面的事物。 幼儿园4-6岁幼儿分享行为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86410.html

------分隔线----------------------------
推荐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