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新课标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提出要求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提出了增加“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要求——在第三学段“阅读简单的非连续性文本,能从图文等组合材料中找出有价值的信息。” 以及第四学段“阅读由多种材料组合、较为复杂的非连续性文本,能领会文本的意思,得出有意义的结论。”
在目前使用的小学语文教材中也涉及一些“非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材料,而各地的中高考学业水平测设中语文试题中也对“非连续性文本”这类新型文本形式进行了简单考查。
基于以上,笔者认为对当前小学高段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现状进行研究很有必要。
(二)概念界定
“非连续性文本”概念虽是在2011版新课标中提出,但此种文本早已存在。在新时代,该文本文是阅读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般来说,“非连续性文本”是相对于叙事性强的“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非连续性文本”被写入新课标之后,受到国内语文教育界的关注,许多研究对其涵义也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和本土化的解释。按照 PISA 的解释,“非连续性文本”( non-continuous text )是“由列表(list)构成的文本,是与连续文本形式不同的、不是以句子为最小单位的、需要不同于连续文本的阅读策略的文本,包括:清单、表格、图表等。” 而2011 版《课标》中所说的“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相对于一般文本(也就是“连续性文本”或 “课文”)而言的阅读材料,在呈现形式上以图文结合或多种材料组合等为主要方式。
所以,综合国内外观点,笔者认为“非连续性文本”是指由图文结合的方式或者几个非直接相关的文本段落组合呈现的相对于连续性文本而言的阅读材料。其中,“图”由一些图片、图表、符号、图例、图画等信息组成的阅读材料,主要是为了更详细、直观地说明文本;而“文”是指一些必不可少的文字。阅读该种文本时注意用区别以连续性文本的阅读方法,需要采用不同策略进入文本获取信息,进行分析理解,整合信息,做出评价。
(三)文献综述
“非连续性文本”作为一个国人新知的文本形式,随着《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正式走进人们的视野。有关“非连续性文本”的讨论逐渐火热起来,笔者利用了网络数据库,在杭州师范大学图书馆,中国知网、万方等数据库上进行了搜索,按照发表时间为“2012年1月1日—2016年5月17日”,主题为“非连续性文本”,匹配为“精确”,共搜索到376篇文献资料,并发现文献数量是呈逐年递增趋势发展。经过阅读与筛选,笔者选取了其中与本文研究相关且具有代表性36篇文献,并结合其他材料,作为本论文研究的参考资料。不过,相较于国内语文界“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一片大热趋势,笔者发现国外在该方面可供参考的相关文献资料十分匮乏。通过在知网上的搜索,按照主题为“non-continuous text”,匹配为“精确”,发表时间由“2000年1月1日—2016年5月17日”,共搜索到1篇文献资料。基于此,笔者主要梳理和分析了国内语文界学者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文献资料。从理论上看,学者们的研究内容主要集中在“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界定、文本类型、阅读方法、教学策略以及试题研究这五方面。
小学高段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现状研究(3):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19065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