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笔者认为,科学课程中的探究式学习,是指在科学教学过程中,学生根据已有的教材和认知经验,在教师的有效启发和诱导下,经过学生自主的思考、合作交流、动手实验等方式共同得出科学的结论的过程。
探究式学习包括以下六大要素:
(1)提出科学问题;
(2)进行猜想与假设;
(3)制定计划、设计实验;
(4)观察与实验、获取事实与证据;
(5)检验与评价;
(6)表达与交流。
1。2 科学课程中探究式学习的特征
实际上,课堂中的探究学习是需要同时结合学科的内容特点以及学生的已有知识经验来设计的,目的就在于培养学生的知识基础、思维能力和学习能力。为了达到这样的目的,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具有这样一些特点。
(1)主题明确
在综合实践活动的探究学习课程中,学生可以自主选择研究议题,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展开研究。科学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实际上应该属于定向的探究,学生们探究的问题与需掌握的知识与技能有着紧密的关联。例如,在“摩擦力”一课中,学生探究摩擦力的大小受哪些因素的影响。学生就会提出许多的假设,比如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物体的质量、物体接触面积大小、物体运动的速度等等,然后通过实验的方法来收集数据进行分析,从而证明某些假设,最终建构出有关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相关的知识。当然,课堂中的探究学习议题并非完全与相关课的知识、技能一一对应。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往往需要学生整合所学的学科内的知识、学科之间的知识。
(2)规模适当
课堂仍然是学校教学的主平台。教师在开展探究学习时,最好立足于课堂。教师在设计探究学习活动时,最好从某一堂课入手,由于某些内容并不适合探究学习,教师不可能将整个学期的课程内容都设计成探究学习。以某一主题、一节课为单位的探究学习与学科知识密切关联,涉及因素少,教师易于掌握,在时间安排上,探究学习可以在一节课内完成,而比较有难度的探究活动有时可能跨越几节课。所以当教师在设计不同程度规模的探究学习时,要提前把握好学生在分析问题、提出假设、设计探究方案、收集证据、分析数据、展示成果等方面的工作量、难度和时间。
(3)时机灵活
在课堂中的探究学习中,探究的主体活动是在课堂上展开的,有些活动可以在课前、课中、课后无论是一节课、一个主题的探究学习,可以只在课堂上展开重点的探究环节的活动,如分析问题、提出假设、展示结果、反思等,另外一些探究环节的活动,如收集数据、调查、实验等,可以在课外进行。当然什么环节放在课堂上进行,什么环节在课外进行,取决于教学的目标与意图。如果训练的重点是收集数据的方法,那这一环节就必须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要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讲解、师范、提示、反馈、评价等。探究学习可以在初学某一知识时展开,以便学生建构新知识;当然也可以是在学习完新知识之后立即展开,这样更有利于学生能够灵活的应用所学的知识。文献综述
(4)伸缩自由
课堂中的探究学习可以分为全程性和局部性的。全程性探究学习需要学生完成所有环节。局部性探究学习可能重点突出某一个环节,其他环节由教师示范,或者被压缩。例如,在学习有关生态平衡的知识主题时,教师抛出一个真实故事:“狼被灭掉以后,鹿群的数量反而减少了。”面对这一问题,学生并不是到课外去找材料,而是自己提出假设,围绕这一假设向教师提问。证据全在教师头脑里,就看学生会不会利用提问从教师口中获得自己所需要的证据,学生不能直接问“是什么”“为什么”的问题,只能提教师能够用“是”或“否”作出回答的问题。如果学生假设这些鹿群是病死的,直接问教师:“这些鹿群中死掉的是些什么鹿?”教师不予回答。学生必须改问:“人们看到的鹿尸都是有病的吗?”这时教师才回答“是”或“否”。那么这样的探究训练就着重突出探究思维以及提问,完全可以被整合到某一节课当中。因此教师就要善于根据学生的实际探究能力、已有的知识经验并结合所新授知识的特点,再选择用全程性还是局部性的探究学习。 提高《科学》课堂探究式学习效率的研究(2):http://www.youerw.com/jiaoxue/lunwen_867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