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城市垃圾回收与处理模式的现状体现了它所存在的问题:职能分工不明使得效率低下;资金投入不够导致技术落后;缺乏完善的制度法规体系;还未形成科学的自觉意识。
(一) 职能分工不明使得效率低下
我国目前的管理模式不适应垃圾的产生和排放的情况,垃圾回收处理主要由政府负责,下属的环卫部门的职责众多,既是监督机构,又是管理部门和执行单位,不免产生效率低下,财政负担重等问题。这种模式造成了监督和竞争机制的缺位,进一步制约垃圾回收与处理模式的发展。而在垃圾回收方面,日常生活中人们看到最多的就是一些“拾荒者”,即使有分色的垃圾,在垃圾车转运的时候也是混在一起投放,垃圾分类“形同虚设”,政府和民众之间缺乏默契。
管理部门的单一化则变相地造成了职能分工的不明确,我国的垃圾回收处理行业以政府为主导,管理部门以环保部门为主,此种管理方式的弊端在于监管与制定规则的部门重合,职责不分明也造成权责不一致,各级部门互相推诿,无统一的目标以及合理的考核激励机制。
(二) 资金投入不够导致技术落后论文网
中国的大型垃圾回收处理设备多为政府筹建,民间企业无实力进行相关的技术投入和工程研发,且此类设施建设周期长,投资风险大,很难吸引投资者。以浙江省为例,2015年,浙江省财政环境保护支出为167。89亿元,占当年的地方预算支出为2。5%,在政府投入资金中大部分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重复着过去以填埋,堆肥为主的处理模式,国家对垃圾处理技术的研发方面的投入不足,造成了我国这一领域的长期技术瓶颈。
(三) 缺乏完善的制度法规体系
我国在垃圾处理方面只有较为系统的《环境保护法》,《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法》,在垃圾回收领域则没有明文条款。去年6月,国家发布的 《垃圾强制分类制度方案(征求意见稿)》中提出了至2020年底的目标,重点城市实行垃圾有效分类,而在强制分类的城市,垃圾分类收集覆盖率、回收利用率分别应达到90%、35%以上。
(四) 未形成科学的自觉意识
从目前的情况看,我国绝大部分城市未推行垃圾分类的回收模式,这造成了垃圾的末端处理工作量增加,需要投入大量人力进行分拣,提高了垃圾处理的成本。我国的民众垃圾分类回收意识的欠缺,这集中体现在社区垃圾的乱堆放,以及街道分类回收垃圾桶利用效率低,垃圾分类回收的形式化,尽管城市的各街道都放着分类垃圾筒,但大多数都是分为“可回收”与“不可回收”两种,分类不够细化,其次,民众大多数未按照标准投放,即使分类投放,在垃圾车收集运输的过程中,考虑到分类运输的成本,也只是将两色垃圾桶混装,分类步骤形同虚设。
这与日常的宣传教育有关,首先是科学认识,民众对垃圾分类回收没有的完整概念,也缺乏对垃圾处理方式影响的正确认识,其次是习惯难以改变,分类投放的习惯养成在一些发达国家也耗费了几十年的时间,意识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因此必须通过普及知识,提升民众素质,才能形成民众对于垃圾回收处理方面的科学的自觉意识。
三、 国外垃圾回收处理的典型模式及其经验
世界上最早进行垃圾分类的是德国,由此发端,各国陆续开始了垃圾的分类回收以及无害化处理之路,以德国、日本为代表发达国家在垃圾管理道路上走过弯路,也积累了经验,其回收处理模式为全球多国效仿,因此对于我国未来垃圾分类与垃圾处理模式的探讨也具有重要意义。垃圾的分类与处理究其根本,不过是三方面的内容: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下文将分别从德国、日本、新加坡三个国家的管理模式进行比较分析。 国外垃圾回收及处理模式的经验及其启示(5):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1959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