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文献综述我国学术界对影子银行的利弊持有较为中肯的意见,肯定其在一定意义上对缓解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融资难困境的积极作用;但是与国外影子银行不同,中国影子银行的资金大多数都流入了实体经济,因此除了对经济发展的正面意义之外一旦因为金融杠杆积聚的风险被不良贷款触发,可能引起难以预料的经济震荡。卢睿,方睿孜,毛丹(2015)认为中小企业融资问题可以通过非银机构、民间借贷等影子银行体系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并且目前我国影子银行的风险尚在在控制范围之内。但其本身的局限性使得这种作用是有限的,其融资空间被大型商业银行挤占。侯健(2012)指出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现状。影子银行在中小企业融资方面具有信息成本优势、交易成本优势、执行契约的动力机制优势;并且在解决企业创业、流动资金、发展资金问题方面成为其常见选择。但也具有一定地域局限性、资金规模局限以及法律不规范性。谢罗奇,刘丽(2015)通过实证分析说明,影子银行确实能为小微企业提供应急性资金,但是其规模扩大的同时,将在对商业银行信用创造功能产生一定程度上的消极影响,货币供给量增加幅度受到抑制,中小企业融资难度增加。赵英伟(2013)基于数次金融危机的视角,研究得出现阶段我国影子银行体系 总体状况稳定,而影子银行的信贷风险主要集中在监管不力、融资对象集中度高并与房地产价格高度挂钩,投资收益率高过正常水平。2016 年初穆迪表示中国核心影子银行的活动增长依旧疲弱,但 2015 年下半年社会融资总量受公司债激增且银行持续放贷影响,增速有所增快。中小企业如今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增长的瓶颈问题。关于中小企业融资的问题,最早出现在麦克米伦所著的《麦克米伦报告》当中,即“麦克米伦缺陷”,指在中小企业发展过程中需要进行债务和资金融资,但其提出的融资条件不为融资机构所接受,故而出现的融资缺口。其中关键制约因素是企业规模大小。Berger及 Udell(2002)认为中小企业由于信息不对称,无法在“关系型借贷”中获得融资优势。杜丽萍(2002)提出企业有两种融资方式,一是股权融资,而是进行债务融资,比如,通过银行信贷、融资租赁等。林毅夫,李永军(2001)的观点可概括为“大型金融机构天生不适合小企业融资”,即大小银行、大小企业之间存在着对应的融资结构边界。李华民,吴非(2015)认为2008 年以来,因为信贷技术水平提高、市场环境改变、政策利好,因此大机构表现出了积极向小微企业融资的趋势,小微企业融资难的局面或许可改变。徐军辉(2013)指出要判定大银行的贷款适不适合中小企业,要看企业本身所处的发展阶段。萌芽期和衰退期的企业不宜成为大银行贷款的对象,而处于成长期或成熟期的中小企业具有一定发展潜力,大银行应当主要向这些企业贷款,并且应当借助良好的信息中介。李建伟,李树生(2015)基于租值耗散理论,提出影子银行在打破传统银行体系垄断市场的同时,也减少了其向中西其企业贷款时付出的交易成本,对于缓解信贷配给有很好的缓解作用。
1.3 研究定位与主要内容现有的相关研究,主要集中于影子银行是一把“双刃剑”,目前国内对影子银行的看法基本就划分为两种:一是肯定对中小企业融资和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二是集中在影子银行融资可能聚集的系统风险。本文观点是既要充分意识到影子银行对拓宽融资渠道方面的积极影响并加以利用,又要从过往的金融危机中找到影子银行的风险根本,将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前人对这个问题的论述不少,但是在实证方面的研究仍然属于少数,因此本文主要从实证方面来分析。本文对比了我国和美国的影子银行的不同处,运用实证的方法、引入了贷款利率这一关键中间因素,研究影子银行与中小企业的关联;并且相比前期研究同类问题的文章,本文从中小企业的角度考虑了通过影子银行融资的可行性及原因,讨论了处在不同时期的中小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 VAR模型我国影子银行的发展及其对中小企业融资的影响(2):http://www.youerw.com/jingji/lunwen_4282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