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翼无伞稳态扫描平台结构优化设计与仿真(4)_毕业论文

毕业论文移动版

毕业论文 > 机械论文 >

无翼无伞稳态扫描平台结构优化设计与仿真(4)


二是采用翼片机构,即采用非对称的双翼(有时其中一个翼片就是目标探测器本身)或单翼来形成所需形式的扫描运动,通常称为无伞扫描。其中,根据翼片未打开时的位置,双翼结构又可采用两种布局:一种是双翼径向布局,即翼片未打开时贴于子弹体的一个端面。这种布局在降落速度和扫描旋转方面具有很好的性能,但其缺点是翼片阻力面的大小受圆柱形子弹体横截面大小的限制,如果想增加战斗部的重量而需增大阻力面的大小以增大阻力时,就会出现问题;另一种是双翼轴向布局,即翼片未打开时按轴向贴于子弹壳体的外侧。这种布局除了阻力面可以做得很大之外,其优点还在于两个翼片可以做得很薄,从重量和负载的观点来看这是很有利的。另外,为了进一步改善这种布局的飞行特性以尽可能地获得均匀稳定的扫描运动,可以在至少一个翼面上设计一个影响气流的装置,以便在弹翼完全打开时产生一个紊流面,这种装置还对子弹药起到某些滚转阻尼的作用。这种装置主要有阻力板、角边或翼端开孔等。
末敏弹是一种效费比很高的反装甲弹种,它有着广泛的应用前景。但是末敏弹是一个投资大的项目,研制周期长,经费多,没有一定的技术基础和经济实力是不可能研制出这种弹药的。目前,末敏弹的工作原理及技术已日趋成熟,我国必须加快研制步伐,赶上美国和德国,超过瑞典和法国。
1.3 课题研究背景及意义
装甲与反装甲一直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二者在相互斗争的过程同得到发展。二战以后,由于各类型装甲车辆在在战术、技术性能上有了质的提高,作战攻击战术的不断发展,致使反装甲目标的任务日益加重,为了应对坦克在战场上的巨大突击力,世界各主要军事大国从战后就开始积极开发各类反坦克、反装甲手段,先后推出了反坦克火箭筒、反坦克炮、反坦克导弹和反坦克地雷等各类武器装备。他们的出现,对坦克和装甲车辆在战场上的生存构成了严重威胁。但是,坦克和装甲车辆的发展步伐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俄罗斯的T-72,T-80,德国的“豹II”、美国的MIAZ、英国的“挑战者II”、法国的“勒克莱尔”、日本的90式和以色列的“梅卡瓦III”等第三代主战坦克的出现很快又结束了地面反坦克导弹的风光历史。面对这些防护好、速度快、火力强的先进“钢铁堡垒”,第一、二代甚至第三代地面反坦克武器都无能为力。于是这又促使了反坦克、反装甲手段向反顶装甲和空中攻击的方向转移。各类反顶装甲导弹、制导炮弹和末敏弹也应运而生。
末敏弹武器系统能有效地攻击远距离地方装甲目标,是一种专门攻击集群装甲顶部的有效武器。末敏弹能自动在目标区上空扫描、探测、识别并攻击目标,实现“打了后不用管”,是一种具有高效费比的智能弹药。它具有作战距离远、命中精度高、毁伤效果好、不需要复杂的制导系统、比导弹结构简单、技术难度小、成本低的等特点。因此,末敏弹概念一提出,便在反装甲武器研究领域引起高度重视,世界各军事大国都致力于末敏弹研究。目前,大多数国家研制的末敏弹采用有伞扫描,即采用的是减速减旋伞降低末敏弹的落速和转速,采用涡旋降落伞形成稳态扫描。但是采用有伞扫描具有明显的缺点,大大影响了末敏弹的整体作战效果。
本课题所研究的无翼无伞末敏弹应用基于广域雷,属于智能雷的一种,是一种新的反装甲地雷,它的攻击形式为末敏弹,设置的地雷将使用一种整体式传感器探测敌装甲的接近路,当探到目标时,雷体头部调整瞄准目标,向上发射子弹,接着子弹在上升过程中弹体形成扫描运动,底部的敏感元件探测到目标时,弹体的中的EFP引爆,攻击装甲单位脆弱的顶部。 (责任编辑:qi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