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9 米不等。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N=5(3~15)击。
al
(4-1)淤泥质粉质粘土(Q4 ):褐灰色,饱和,流塑状态、部分软塑,水平层
理发育,间砂、局部夹砂或混砂团。主要分布于勘区中上部,以透镜体状分布,部分 钻孔缺失该层,局部该层层厚较大。
al
(4-2)粉细砂(Q4 ):灰色,饱和,一般为松散~稍密状态,局部中密状,含
贝壳屑,局部混或夹粘性土薄层,一般呈透镜体壮分布。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N
=15(9~22)击。
(5)粉细砂(Q al):灰色,饱和,一般为中密状态,局部稍密状,含贝壳屑,
局部混或夹粘性土薄层。该层分布较为普遍,为本区钻探揭示深度内普遍分布的中部 地层。一般分布在标高-9。7~-33 米以下, -19~-40 米以上。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 N=19(10~32)击。
(5-1)粉质粘土(Q al):褐灰色,饱和,一般呈软塑和可塑状,混砂不均,局
部夹薄砂层,该层主要以过渡层状分布于⑤单元层上下或透镜状分布于⑤单元层之中。 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N=7(3~18)击。
al
(6)粉质粘土夹砂(Q4 ):褐灰色,饱和,软塑~可塑状态,水平层理较发育,
夹薄砂层,混砂团及粉土,码头区钻孔全部揭穿该层,为本区钻探揭示深度内普遍分 布的中下部地层。一般分布在标高-26~-38 米以下,-50~-60 米以上,局部缺失(如 引桥断面 ZK81、ZK73、ZK74 等钻孔),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N=10(4~25)击。
al
(6-1)粉细砂夹粘性土(Q4 ):褐灰色,很湿,稍密~中密状态,少许密实状,
夹薄层粉质粘土,混少许粉土,成分变化大,局部砂质富集。主要成透镜状分布于⑥ 单元层之中,局部呈层状分布,与⑥层构成了勘区中下部主要地层。其平均标准贯入 击数N=23(11~38)击。
(6-2)淤泥质粉质粘土(Q al):褐灰色,饱和,流塑状态,水平层理较发育,
局部夹薄砂层,一般称透镜体壮分布,分布不均匀。
al
(7)粉细砂(Q4 ):灰色,饱和,密实~极密实状态,含贝壳屑,局部混少许
粘性土,该层砂质较均匀,为本区钻探揭示深度下部分布较稳定的密实地层。一般分 布在标高-35~-64 米以下,层厚不均,局部钻孔缺失该层。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N
=46(23~97)击。
(7-1)粉质粘土(Q al):褐灰色,饱和,一般呈软塑和可塑状,混砂不均,局
部夹薄砂层,该层主要以过渡层状分布于⑦单元层之上,为勘区中下部密实粉细砂、 中粗砂上部的标志层,局部钻孔该层缺失。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N=11(5~25)击。
al
(8)中粗砂(Q4 ):灰色,饱和,密实~极密实状态,颗粒不均,以中粗砂为
主,混粗砾砂,局部砾砂富集,含量变化较大、极不均匀。该层为勘区下部主要地层, 分布连续,层次稳定,本次勘察期间,仅 ZK23、ZK26 穿透该层。其平均标准贯入击 数N=62(34~120)击。
al
(8-1)粉细砂(Q4 ):灰色,饱和,密实~极密实状态,颗粒不均,局部混少
许中粗砂,分布不均,一般呈透镜体壮分布,其平均标准贯入击数N=53(43~60)击。
al
(9)粉质粘土(Q3 ):灰绿色,饱和,可塑~硬塑状态,含贝壳屑,局部混砂
或粉土。仅在部分钻孔揭示该层(如 ZK23、ZK26 等钻孔),该层未穿透。
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