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3初就业
有关此定义资料不足,根据基本含义理解为无任何工作经验情况下的第一次就业。笔者查询到,初次就业率指的是毕业生在离校前已经落实就业单位的比率,就业形式包括自主创业、考取研究生或双学位,专科生考取本科生、出国留学及出国工作几个部分,本文的研究对象不包括学业进修,仅仅针对就业领域。
1。4。4核心自我评价
核心自我评价是美国著名学者judge于1997年基于职业领域的研究结果及packer的评价理论提出的一个关于人格特质的概念。核心自我评价包括四个核心特质:自尊、自我效能感、神经质和控制源。许敏和甘霖(2013)在大学生核心自我评价与职业成熟度相关研究当中,发现女生的核心自我评价显著高于男生,受传统的影响,导致男女大学生在角色定位上出现不同,另外调查还显示,女生的职业成熟度显著高于男生,农村高于城市。核心自我价值越高,职业成熟度在目标、自信、价值、自主上呈现正态分布,对大学生的就业有着预测和指导的作用。
1。4。5职业自我效能感
职业效能感是班杜拉(1997)提出的有关自我效能在职业领域中的具体应用。自我效能指的是个体对其组织和实施达成特定目标所需行为过程的能力信念。职业效能感随着自我效能感的不断发展定义也有所变化,现如今职业效能感指的是个体对实施与职业有关的行为、教育和职业的选择,以及对其坚持性的信念。
赵科等(2013)在自我效能感与职业成熟度、择业焦虑的相关分析中,通过中介效应检测得出结论,职业成熟度对择业焦虑有直接作用,生涯自我效能感和心理韧性的中介间接对择业焦虑产生影响。个体的职业成熟度越高,生涯的自我效能感越强。周永康《大学生角色认同实证研究》一文中指出,积极认同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成正相关,即积极的角色认同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消极认同与自尊、自我效能感成负相关,即消极的角色认同会削弱大学生的自尊和自我效能感。游向宇、杨丽军等在《大学生社会支持、核心自我评价和择业效能感的关系研究》(2014)中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感受的来自家庭、学校、同伴的社会支持与择业效能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1。5创新点
通过现有的文献资料来看,对大学生的初就业状况已经有很多的研究成果,在职业效能和核心自我评价方面都有大量资料可供参考。绝大多数的职业效能和自我评价研究都对大学生的职业职业效能和择业观进行了详细的分析,但是从角色定位来具体说明的资料较少,缺少具体针对性的建议。本文拟在研究大学生就业角色定位的同时结合社会心理学,通过调查问卷和收集资料的方式解析大学生在角色定位下对初就业的应对方式,并结合研究结果给出最终具有针对性的建议。
2 研究设计
2。1研究对象
本次课题研究课题的研究对象为面临初次就业的大学生,其中不包括出国、考研等学业进修的情况,仅从工作层面讨论研究课题。在进行调查问卷的时候问卷内已经清楚说明研究对象以保证研究数据的真实性。本次参与调查人员皆为即将毕业的大学生,分布于南京市各个高校,参加调查人数一共86人,其中,女生60人男生25人,文科54人理科31人,52人来自城市,20人来自农村,13人来自城镇。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研究法
通过网络查询与大学生初就业角色定位有关的期刊文章,在查询过程中注意期刊的权威性以及时间,确保期刊文章的时效性和说服力。结合已有的文献研究寻找新的研究方向,并运用现有的研究理论科学解释研究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