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研究现状
1。3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及研究方法
本文对五所大学的学生宗教信仰情况进行调研,对大学生宗教信仰成因的分析基础上对具体因素进行分类,分别从社会、高校、家庭、自身、宗教5个方面进行阐述。大学生的宗教信仰问题不仅与高校的教育有关,更是一个社会问题,与社会大环境、家庭都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与其本身的素质更是息息相关。加强大学生宗教信仰教育的方法是多方面的,本文在对策分析上主要集中在高校如何发挥作用上。
本文主要采用文献分析法、问卷调查法与逻辑分析法来进行研究。文献研究法,主要是综合运用哲学、伦理学、文化学与教育学的相关知识,对历年来有关宗教信仰问题的资料进行研究。问卷调查法,主要是对江苏省南京市五所高校的部分大学生进行了宗教信仰状况调查问卷,分析数据与信息。逻辑分析法,对资料进行分析总结,深入分析现状和因素,提出加强大学生信仰教育的可行性措施。通过走访和网络传卷来进行问卷调查 。参与问卷调查的大学生均为在校大学生,其中男性占45%、女性占55%,平均年龄为22岁,来自全国各地。
2 宗教与宗教信仰基本理论
2。1 宗教的概念
什么是宗教?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答案。对于犹太人来说,就是对上帝耶和华的信仰。对于佛教徒,宗教不是纯粹的信仰,而更强调通过悟解“性空”和体证佛性达到成佛的目的。对于一般的群众,宗教可能就是烧香磕头、祭祀祈祷。所以对于宗教的理解,不同的人也是不同的。恩格斯认为,宗教是人们的一种幻想 。唯物主义认为宗教是受一定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所影响和决定的,宗教就是这些客观物质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宗教崇拜的对象看起来虚无缥缈,高居天上,似乎不食人间烟火,其实它的根在人间,而且就在现实生活中,且受其支配。宗教被人们所神圣化,产生敬畏之情。
2。2 主义宗教信仰基本理论
信仰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心理现象,是指人们思想上对某种事物的信奉 。宗教主要体现在思想层面,宗教采取的是一种内在的方式,通过影响人的精神来解决人们遇到的各种现实问题,运用使其在心理合理化的方式来消除危机和化解矛盾,以非现实的手段实现自我慰藉。比如,宗教可以使人们的心理承受能力得以增强,当人们受到挫折的时候,可以向自己的信仰去寻求帮助,从自己的信仰那得到力量,从而提高人们应付现实问题的心理素质。从这些方面分析,宗教对于社会安定是具有积极的作用。文献综述
曾有一句名言:“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对于这句话,我们可以理解宗教具有消极作用,即毒害作用。当然,宗教也有积极作用,当人们不能忍受痛苦时,就往往可以从宗教寻得安慰。这个时候,宗教成了忍受精神痛苦的安慰剂和镇定剂。因此,我们在评价宗教社会作用的时候,必须确定评价的标准,必须坚持历史唯物主义原则,看它所维护的生产关系是否有利于生产力的发展,看政治制度是否对生产力的发展有促进作用,对社会进步是促进还是阻碍。这是是必须首先考虑的。其次,客观看,同一历史条件下,宗教的社会作用也有主次之分,就是看对于社会起主要作用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如果是积极因素起主要作用,那么这个宗教就是正面的,积极的。我们才能正确评价宗教的作用 。比如,中国历史上很多次农民起义,都是利用的宗教来传播开的,也是利用了宗教的力量来凝聚人心。人民群众通过宗教,宣扬和平与平等、对信仰的忠贞以及奋斗精神。当然,我们还要看到宗教保留了很多艺术品、文明古迹,这些都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存在的珍贵的思想资料和文化艺术,是我们了解历史、了解文明很重要的载体。因此,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宗教可以起一定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