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国共接待6600万人次国内外游客,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8%,年旅游收入总额为1060亿元,与去年同期相比提高了15%。此外,在建设城市品牌化的发展过程中开始面临危机,特别是对于一些高度市场化和社会化的旅游城市来说,其所面临的危机更加严重。如三亚频频出现的“导游门”打人门”事件、云南导游对蓄意侮辱游客事件、华山“天价米饭”事件及青岛“天价大虾”,统统说明我国旅游城市目光短浅,无法正确认识危机风险,在事前无法有效规避风险而致使隐藏风险难以解决,事后补救不及时,政府在是否可以对外部危机因素进行控制的问题上主动性不足。怎样转危为安,将危机化作机遇,不但是城市化发展期间各地方政府必须加以重视的问题,同时亦是旅游城市建设良好品牌形象的必要保障。
1.1.2研究意义源: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1)理论意义
旅游业在发展期间中容易为各方面所影响或威胁,当出现突发事件时,旅游业常常会因为信息资源及时间不足而面临危机。基于此,国内外学者开始重视旅游危机问题,关于旅游危机管理的相关理论逐渐完善起来。现阶段,在危机管理方面,国内外主要由以下两个方面进行研究:第一,研究特定危机事件的社会反应及管理案例;第二,研究旅游危机管理的核心理论。他们大多围绕旅游危机过后的评价分析。却在旅游业的危机策略管理方面欠缺丰富的研究理论,无论是理论方面或是方法方面,相关的研究并不多。本文希望利用系统性分析旅游城市的危机管理策略,进而将相关的理论建议提供于旅游城市品牌危机策略当中。
(2)现实意义
由于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步伐越来越快,国内外在旅游方面出现的突发事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旅游业发展,而旅游危机的管理也开始为某些国内单位及社会人士所重视。2003年,由于“非典”事件所影响,使我国旅游业蒙受巨大的经济亏损后,自此,针对旅游危机问题,我国某些政府机构及专家学者开始展开详细研究分析。然而,在研究旅游危机的问题上,我国仍然是停留于一些专家学者的层面上,针对地方层面尤其是研究旅游城市品牌危机的相对较少。部分地区往往是出现危机事件后或在感性认识危机的基础上执行危机管理,并没有切实将危机管理做好。
本文根据旅游城市品牌危机策略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查分析,促进地方政府切实掌握城市品牌形成的真正原因及体系等,进而协助政府建设相对健全的危机策略管理体系,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将危机事件为旅游业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全力推动经济发展并使社会治安得以稳定和谐。
1.2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和方法
1.2.1论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研究的主要内容有以下几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第二部分为相关理论基础;第三部分为公关危机管理的必要性与重要性;第四部分为旅游城市品牌危机公关策略研究。
1.2.2论文的主要研究方法
本论文的论点依据是部分二手资料及原始资料,二手资料大多来自经济管理方面的一些杂志及网络媒介,尽可能从中挑选出相当客观的资料。所以,本文通过典型的事件分析及文献资料分析,有机结合归纳法及演绎法,防止理论与实证相互背离甚至是论证存在偏差。
2 相关理论基础
2.1危机与危机管理
关于危机的理解,来自日本的知名学者对其解释相当广泛,他就危机定义列举了如下五种解释:(1)事故:事件发生或损失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2)事件发生或损失存在一定的可能性;(3)危险性结合;(4)预期;(5)结果变动。学者朱延智来自我国台湾,其在总结国内外专家学者观点的前提下,对危机的定义是:“危机的形成,并非单单在某一方面发生问题”,“往往是发生其他危机后的后续反应”,“是全公司的经营环节出现逻辑性错误或总体系统存在问题”。对于危机的理解,我国学者的观点各不相同,在任生德和解冰等学者看来,危机的概念其实是:“可以使当地政府或单位的声誉及信用度甚至是经济收入受到一定影响的突发事件或突发活动”。在我国,不少专家学者往往将危机与机遇相互结合起来,在他们看来,危机虽然意着危险的产生,但也代表着新的机遇,对危机的理解是,危机与机遇共同存在的两个不同方向,在危机中隐藏着发展机遇。就政府的的日常决策环境来说,危机事件其实就是一种社会情景,常常处于非常态之中,高度凝聚了许多不利因素、不确定性及巨大的威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