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层次的理论抽象程度较高,如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结构功能主义的社会福利理论、福利经济学等就属于这个层次。第二层次的理论又可分为介入模式理论及实践理论两个具体层次,前者是对社会工作实践本身的性质、目的、过程等进行一般说明,像个案工作中的危机介入模式、任务中心模式等便是。后者涉及社会工作的具体技巧与操作方法,像自由联想法、批判式提问法等便是属于该层次的理论,其抽象程度最低。
毫无疑问,西方社会工作理论中体现社会工作一般规律的内容是具有普适性的,不仅适用于西方,对中国同样适用,可以为我国社会工作理论建设所借鉴。同时应当特别指出,西方社会工作理论形成于西方独特的社会背景,尤其是受西方资本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深刻影响,这些理论与中国独特的社会背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矛盾,不可能全盘照抄。
2、本土理论研究的滞后制约着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随着社会学的恢复重建进程,专业社会工作的教育及实践在我国也得到了恢复发展。自1987年国家教委批准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等四所高校设置社会工作专业至今,据教育部统计,截至2007年底,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已经达到211所,每年招收及毕业的本科生各在一万人左右。虽然二十年来,我国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取得了快速发展,社会工作专业实践也取得了一定进展,社会工作者职业水平考试即将在全国展开,但由于本土社会工作理论建构严重不足,在专业教育及实务中采用的理论、方法及技术技巧主要或基本是借用西方的,这种局面已极大地制约着我国专业社会工作的进一步发展:
(1)社会工作职业化难以顺利、深入推进。推进社会工作的职业化需要一定的理论准备,其中对社会工作概念的本土界定就至关重要,影响社会工作就业领域(部门)及就业岗位的认定。按照《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的论述,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部门,都是社会工作人才的用武之地,这样,我国社会工作的外延就要比西方宽广得多。但目前我国教科书关于社会工作概念的界定基本是借鉴西方的,即将社会工作主要界定为一种专业服务,显然不符合我国的实际。
(2)社会工作教育难以实现稳定、持续发展。世纪之交以来,由于高等教育规模的迅速扩展,设置社会工作专业的高校也在急剧增加,高等社会工作教育的规模已达到了空前的水平。但是,由于理论准备不足,社会工作专业培养的人才的就业部门、岗位不明确,所学的专业技能和知识也难以在实际工作中有效运用,许多学生对这个专业的前景感到茫然,[1]更多的学生毕业后从事了和社会工作无关的职业。
(3)社会工作学科难以取得在学术机构应有的地位。建国初期社会学、社会工作被取消,与当时这些学科的西方化色彩过于浓厚有关。1980年代后期社会工作学科在高校得以恢复重建,但专业教育中采用的理论、方法等主要来自西方,对本土社会工作的理论与实务模式的总结与传授严重不足。一个起源于西方的学科,如果不加以本土化的改造,久而久之是很难在高校立足的。
(4)社会工作专业难以取得国家和社会的最终认可。《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做出了“建设宏大的社会工作人才队伍”的战略部署。固然,构建和谐社会需要大量的社会工作专门人才,但通过专业训练的这些人能否真正担当起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任,能否取得适当的职业地位及待遇水平,则取决于他们是否具备了解决面对的各种社会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的训练单靠取自西方的理论、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只有通过本土化了的社会工作理论、方法的训练,他们才有可能真正具备解决本土社会问题的能力,社会工作作为一种专业才能最终得到国家和社会的认可。
- 上一篇:商业银行客户关系管理系统的规划与设计
- 下一篇:我国公务员晋升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
-
-
-
-
-
-
巴金《激流三部曲》高觉新的悲剧命运
C++最短路径算法研究和程序设计
NFC协议物理层的软件实现+文献综述
现代简约美式风格在室内家装中的运用
浅析中国古代宗法制度
高警觉工作人群的元情绪...
江苏省某高中学生体质现状的调查研究
中国传统元素在游戏角色...
上市公司股权结构对经营绩效的影响研究
g-C3N4光催化剂的制备和光催化性能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