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当舆论进入到大众传播时代,特别是如今网路媒体的介入和发展,使得舆论的生成和传播更加复杂多变,舆论也开始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公众舆论。网络由于其良好的交互性、广泛性和匿名性等特征,使得公众不仅能在较短的时间内获悉事件的发生,并且能将各种离散的意见进行更加激烈的碰撞。同时,传统媒体与网络结合,将离散的网络意见集中报道,无疑起了巨大的放大作用,引起新一轮意见的碰撞,从而对社会现象、公众自身和大众传媒产生相应的作用和影响。
3 从舆论的构成谈对大众传媒的规制和影响
3.1 舆论的构成
就舆论的构成来看,舆论有三个基本要素:作为舆论客体的人或事件、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作为舆论现象本身的意见。一个完全的舆论必须三位一体,缺一不可。
3.1.1 作为舆论客体的人或事件
舆论客体是指与人们的现实利益密切相关、能够引起共同兴趣并深入讨论的社会人物和社会事件。一般把“有争议”作为舆论客体的一个重要标志。如果把范围扩大一些,那么公众对于现实社会所表现出来的情绪、态度、观点,只要形成一定规模,表现出某种趋向,那么这种一般的“现实社会”本身,也应视为舆论客体。来!自~优尔论-文|网www.youerw.com
3.1.2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
作为舆论主体的公众与人群不同,这里的公众,是能够自主发表意见的人,他们就一个共同话题进行讨论,并担任信息的接受者或者传播者。信息的传播者与接受者相互依赖、相互依存。接受者只是采纳信息,没有表达意见,终止了传播、议论过程;传播者传播信息、表达意见,推动了议论的持续,参与了舆论的形成。传播者在舆论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了最大的主体作用,但是接受者虽然没有表达意见,并不意味着没有意见,而只是可能与某些条件的限制有关,只要突破限制,沉默的多数就会开口说话,因此接受者在舆论的主体中也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3.1.3 作为舆论现象本身的意见
舆论的直接表现是公开的意见。意见即对特定事物的观点、判断和评价,在很多情况下,人们只是对个人的意见进行模糊的表达而只表现为一种情绪和态度,当然,这也应当被视为舆论的一种表现。
美国舆论学者艾尔贝格分析了意见与态度的关系,认为意见是态度的语言表达,任何一种意见,都包含了三种成分:认识成分,如事实陈述、价值评价、思维观点、信仰和信念等,统称为见解;情感成分,如肯定或否定的价值取舍、喜怒哀乐的情绪选择等,统称为偏好;意志成分,如动机、意图、愿望、要求等,统称为意向。 在议论过程中,公众针对舆论对象用语言表达出来的态度、见解、偏好、意向,总要有所赞成或有所反对,总要具有某种偏好和立场,这就是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