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社会救助水平 10
六、社会救助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和建议 13
(一)存在的问题 13
(二)对策和建议 13
1。政府层面 13
2。社会层面 14
3。个人层面 14
七、结论 15
致 谢 16
参考文献 17
附录调查问卷 18
一、绪论
(一) 研究背景
贫困一直是全世界共同面临的问题,消除贫困也是全世界的共同目标。我国当前经济发展迅速,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但由于人口基数、地理限制、历史等各种原因以及城乡二元体制的影响,我国城乡贫富差距越来越大,如何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成为了我国当前面对的难题。多次在讲话中强调,我国必须要在2020年完成实现全面脱贫的目标。如何在十三五期间兜底这最后一部分贫困人口并保证他们不再陷入贫困,是我们需要研究的内容。
上海市早期的农村贫困社会救助的主要形式就是开展土地的平均分配并通过互助来解决贫困。上海市的社会救助工作发展至今,已取得极大成效。2015年,上海共支出16。87亿元用于救助本市3。1万最低生活保障人口及其他需要救助的困难群众。
十八大指出,要减少农村贫困人口,必须提高村民的收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同时农村贫困救助工作也急需进一步的落实和发展。我国建立了包括最低生活保障、农村五保供养、农村特困户生活救助以及城乡医疗救助的社会救助体系,但是当前体系不够完善,也没有专门的法律强制规范和约束。
如何让社会救助有效作用于消除贫困,直接关系到社会发展。只有建立和完善了农村社会救助制度,才可以帮助困难群众缓解生活困难,改善生活环境,缩小贫富差距,这样才能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本文试从贫困现状和救助水平进行分析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二) 研究意义
十三五期间彻底消除贫困是国家领导人下达的指示,如何通过社会救助解决贫困,提高他们的生活水平,缩小贫富差距,从而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是我们当前的任务。在此背景下,关于农村贫困和社会救助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以及现实意义。
首先,本文通过了解上海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以及救助情况,分析上海农村贫困现状以及社会救助水平,其中特别关注受助者个人的实际需求,在研究农村贫困和社会救助方面有一定的理论意义。
其次,本文通过对上海市农村贫困家庭的现状及社会救助水平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一系列如何改善的建议,期望能够通过社会救助缓解贫困、实现社会公平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综述
(一) 国外研究现状
(二) 国内研究现状
(三) 文献综述(发展趋势)
三、相关理论基础
(一)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纳克斯在《不发达国家资本的形成》一书中提出了贫困恶性循环理论。
从供给看,贫困家庭人均收入普遍较低,且收入基本用来购入衣食等必需品,导致了没有积蓄、资本形成不足,继而导致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生产效率也难以提高,并导致低产出,最终由低产出导致低收入,因此形成了恶性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