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方面,合理拓展专业课程的内容。专业课程的内容虽然不直接涉及大学生道德素 质的内容,但是利用辐散的补充知识可以有效起到隐性教育的效果。比如文科类的课程可 以借助《伦理学》、《中国哲学》等史料来阐述古代历史人物的廉洁事迹;理工类的课程 可以介绍从业者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和义务,通过社会时事热点来分析所学工程的法律限 度,从而激发大学生严于律己、负责担当的优秀品质,把握内心法律尺度,看齐做人原则 标杆。
(二)建立健全大学生诚信档案机制,具化诚信意识的内容 诚信缺失已经越来越成为制约社会的良性发展的因素,在一定程度上,诚信品质甚至已经成为当今社会上的“稀缺资源”。“老人扶不扶”的信用危机不可避免地引起了社会上一定程度的舆论动荡,此外,大学生中不守信用、不重承诺现象时有发生。比如考试作 弊,几乎到屡禁不止的地步,有的学校甚至挥起开除的“利剑”,但依然不能阻止这类现 象的发生。
建立大学生诚信档案,也许是一个有效方式,同时也能提升大学生的公德意识。诚信 意识在道德素质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它是个人的自身之本、社会的立业之本、国家的立国 之本,它关乎的不仅仅是和谐社会的构建,更重要的是整个国家的精神面貌。对于当代大 学生来讲,明礼诚信是立身处世之本,是走向社会的“通行证”。[6]另外,大学生只有信 守承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才能在自身道德素质稳步提升的前提下实现科学文化素养 和心理健康素养的协同发展。诚信档案的建立必然引出惩戒机制的同步建立,这方面可以 借鉴西方的信用机制,西方社会人们的诚信行为会被记录在案,一次失信,可能会终身事业受阻,这样的信用成本就会使人们对诚信十分重视了。 因此,对弃诚失信的学生予以 约束,对考试作弊、学术研究造假、恶意拖欠学费、不履行助学贷款承诺等不诚信行为开 展教育和惩戒,建立健全高校学生诚信档案,是促进高校学生自觉讲诚守信,践行社会主 义荣辱观的必然要求。
诚信缺失不仅仅是道德品质低劣,有时甚至会演变为信用犯罪,日益猖狂的电信诈骗 何尝不是利用人们的信任谋取非法利益,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必须加快法治政府的建设, 涉及诚信方面的法律法规必须与时俱进,尽早修订与现状不符的法律法规,研究制定失信 行为的法律限度,构建人人有信,人人守信的社会框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