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 家庭教养方式现状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家庭教养也逐渐呈现出几种典型的方式,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看待目前的教养方式现状。
2.1.1 从家庭结构角度分析
由于当下家庭构成方式的多种多样,具代表性的养育方式为:单亲养育孩子,祖父母养育孩子,父母、祖父母一同养育孩子,还有组合家庭养育孩子等。这些不同的家庭环境背景必然会带来不同的教养方式。
单亲家庭里由于只有父母一方起主导作用,家庭成员的不完整在孩子的心理上一定程度产生缺失感,孩子很容易产生自卑,觉得自己家庭不完整。同时由于单亲的原因,教育孩子的精力必然会相对不足,这也往往会形成放任型的教养方式。
三代同堂的家庭虽然美满,但在孩子的教育方面往往会更加的溺爱。甚至会在教育孩子的教育观念上发生冲突,造成家庭矛盾,往往造成孩子成长趋向较强势的一方教育目标。当然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孩子所受关爱相对很多。
隔代教养的家庭,在中国传统的观念里隔代人一般会更亲近。由于祖辈大多注重儿童的物质需求,忽视孩子的精神需求。对孩子的教养往往没有原则性,更多的是迁就,极易养成儿童各种不良的习惯。
父母共同抚养教育儿童的家庭,儿童一般不会出现另类感,也因为父母的年纪相近,教育观念容易达成一致,教育目标比较明确,对儿童的教育宽严得当,既没有隔代的溺爱也没有心理教育的忽视,对培养良好习惯,形成良好心理品质有极大的益处。
2.1.2 从父母教养儿童的态度分析
在父母辈甚至更久之前,由于家庭成员多,生活条件差,父母多注重儿童的物质生活,以满足基本的生存需要。只要儿童能够健康的生活就是最大的目标,而儿童的教养也基本处于无意识状态,也可以说是被动教养状态。在培养儿童的性格和心理方面没有基本的规划。直至到八十年代后,人们的生活条件有所改善,父母逐渐注重儿童的成长,关注儿童的素质培养。九十年代后,父母开始有意识的有目标的进行教养儿童。
2.1.3 从子女数量上分析
独生子女家庭里,随着经济条件改善,父母对儿童的教育也投入更多。儿童的学习环境越来越好,知识更丰富,注重培养儿童的兴趣爱好。但是也存在一些偏向,注重分数而忽略道德、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往往使儿童不懂与人相处,意志力薄弱,甚至表现的自私、冷漠、缺乏责任感。多子女家庭中,孩子们之间的相处多会懂得分享与承担,父母对待一个孩子的教育精力也会相对减少,儿童自小便容易形成独立的意识,能“自己的事自己做”。
2.2 儿童行为习惯的现状
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检察院、公安部于1984年3月31日颁布《关于当前办理拐卖人口案件中具体应用法律的若干问题的解答》中,就有明确儿童年龄规定,在满六周岁至14周岁。儿童习惯的培养始于父母,养成始于家庭,因此,这个年龄阶段便是关键期。
著名的俄罗斯教育思想家乌申兹基曾说过:“人的好习惯就像是在银行里存了一大笔钱,你可以随时提取它的利息,享用一生。”而在儿童刚入学的初期,儿童们的行为习惯即是对家长的行为的一种折射,是一种稳定的自动化的行为方式。本文将主要从生活习惯、文明礼貌习惯、道德习惯和学习习惯这四个方面来加以剖析。
2.2.1 生活习惯
生活是便人生的第一课堂,也是儿童所要学习的最基本的课程。生活习惯的好坏影响儿童的身心健康,也会是儿童综合素质的表现。生活习惯包括起居、饮食、卫生等习惯。每个班级都能找到有按时就寝、起床、不挑食偏食、细嚼慢咽、讲究个人卫生、早晚刷牙等好习惯的学生,并且游戏活动结束后能将玩具放回原处,他们逐渐养成自己的东西自己整理,爱清洁、讲卫生、有条理的好习惯。往往这些好的生活习惯都是在放任型和民主型的家庭教养教育中养成的,而溺爱型的家庭教养里儿童大多是没有这样的“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意识的。尤其在低年级学生中这样的现状很是普遍,中国儿童在生活习惯的养成似乎格外晚,对于早晚自己穿衣,洗漱,甚至自己整理房间、书包、书柜等都是很依赖父母甚至是祖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