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惯用语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结构简短,蕴涵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惯用语的特殊性使其成为留学生学习的一大难点。本文结合留学生惯用语偏误实例,在惯用语特征的基础上分析总结偏误成因,并提出几点教学策略。61342
毕业论文关键词:留学生;惯用语偏误;惯用语教学
Abstract:Idiom is widely used in daily life and known as short and rich culture meanings. However,its specialities lead to the major difficulty for overseas students to learn the idioms.This essay is based on the bias errors made by overseas students, combining with the specialities of the idioms, try to conclude the factors that leads to the bias errors and put out some teaching measures.
Key words:overseas students;the bias errors of idioms;idiom teaching
“惯用语是熟语的一种,它是指口语中短小定型的习用的短语”[1](p269),它们大多是三音节固定格式,结构固定又灵活多变,具有强烈的口语色彩和修辞色彩。惯用语根源于民间,在日常交际中被广泛使用,它折射出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具有鲜明的时代特征。
语言记载并传承着文化,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有利于传播中国文化,同时也有利于培养留学生的跨文化交际能力。但由于惯用语随时代不断变化发展,结构灵活且蕴涵特殊文化含义,留学生往往难以理解并熟练运用,他们很少使用惯用语甚至避开使用惯用语,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进行惯用语教学是值得探讨的。
一、对外汉语教学中惯用语研究综述
上世纪60年代,马国凡在《谚语·歇后语·惯用语》(1961)指出“惯用语本身是一种定型的词组”,这是对惯用语最早的界说。随后关于惯用语的论著逐步出现,如马国凡和高歌东合著的《惯用语》(1982)、王勤的《汉语熟语论》(2006),此外还有高歌东、孙维张、陈光磊、周荐等人的论著中对惯用语的论述,都对惯用语的本体研究做出巨大贡献。
随着汉语学习者逐渐增加,对外汉语教学也逐步发展,与之相关的研究也逐渐增加。其中针对惯用语偏误分析及教学方法方面的研究有很多,如潘先军的《对外汉语教学中的习惯用语问题》(2003)中提出了惯用语教学建议,李国慧的《惯用语与对外汉语教学》(2005)从惯用语本身入手,就一些实际偏误进行分析并指出教学策略,袁曦则在《试论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惯用语教学》(2006)总结出了惯用语的几种偏误类型及成因,并提出了七种具体的教学方法。此外还有车晓庚的《惯用语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难点与应对策略》(2006)、马晓娜的《留学生使用汉语惯用语的偏误分析及对策》(2008)、王艳芳的《留学生运用惯用语的语义偏误及成因》(2009)、孙花萍的《对外汉语教学的惯用语研究》(2010)等均对惯用语偏误类型或教学方法有所探讨。
另外,针对惯用语文化方面的研究也不在少数,如辛菊、唐华的《浅论包含服饰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2006),文中分析了包含服饰部分的惯用语,指出其背后的文化意蕴。类似论文还有陈华琴的《现代汉语惯用语及其文化内涵分析》(2007)、王俊的《浅论包含饮食语素惯用语的文化意蕴》(2008)、王艳芳的《汉语惯用语与中国文化》(2008)、邵东蕊的《汉语惯用语文化内涵研究及对外汉语教学》(2010)等。
针对对外汉语惯用语教学其他方面的研究也有很多,如苏瑞霞《对中高级对外汉语教材中惯用语的考察与思考》(2007)从教材方面给惯用语教学带来一些启发,吴晓明、张金桥的《留学生汉语惯用语理解特点的实验研究》(2006)从语境方面分析语境在惯用语教学中的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