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2 同伴接纳有助于获得社会支持和安全感
在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中,归属和爱的需要仅次于生理需要和安全需要,是人类不可缺失的基本需要。Sullivan(1953)指出,“友谊的功能是共享兴趣或分担恐惧,肯定自我价值,提供爱和袒露的机会”[3]。正是由于同伴之间的友谊和互相接纳、支持,儿童的安全感才得以形成,在与同伴交往过程中变得更加自信、主动。
2。3。3 同伴接纳有助于自我概念和人格的发展
库利(Cooley)认为,“在社会互动中,人们获得了自己怎样被他人所知觉的信息,这种信息是个体形成自我的基础”[4]。因此,一个人如果经常受到他人乃至同伴的关注,他就会根据与同伴的交往经验确立他们的自我,从而促进人格的发展。
2。4 同伴接纳的影响因素
2。4。1 个体内部因素
2。4。1。1 社会认知
社会认知即个体对于自己所处的社会环境以及与自身关系的认识。儿童社会认知的发展的关键指标就是观点采择能力的发展。所谓观点采择,简单一点说,就是站在他人的角度看问题,是一种把自己和他人观点区分并协调起来的能力。这个概念和移情有点类似,一个人如果能够学会换位思考,从他人角度体会他人感受,那么这个人我们就说他学会了移情。这样一来,儿童与同伴沟通、合作、交往的行为就会增加,从而更好地促进同伴接纳。
在社会认知中,除了观点采择,自我概念也是影响同伴接纳的重要因素。所谓自我概念,就是一个人对自身存在的体验。自我概念由他人对于自己的反映评价、自己与他人之间的社会比较和自我感觉三部分构成[5]。拥有积极的自我概念的儿童对于这三方面均持肯定态度,能够对自己的种种行为作出正确的评价和反馈,因此在同伴交往中往往更受欢迎。而拥有消极自我概念的儿童则会对自己的想法、行为等表示怀疑,往往这类儿童在于同伴交往时会比较胆怯、退缩,成为被同伴忽视或拒绝的儿童。
2。4。1。2 社会行为
在社会行为方面,受欢迎儿童更多表现出亲社会行为,而被拒绝儿童则攻击性行为较多。受欢迎儿童喜欢与人交往、合作,当同伴遇上困难时能够热心帮助,在同伴群体中威望较高;而被拒绝儿童则往往脾气暴躁、冲动、攻击性强,为了争夺物品欺侮或控制同伴,成为同伴避之不及的对象。
2。4。1。3 情绪情感
情绪对同伴接纳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情绪理解和情绪调节这两个方面。情绪理解指个体对情绪反应的认识,包括识别情绪表达、理解情绪产生的原因以及与情绪有关的线索(如表情)等。情绪调节指监控、评估、修改情绪反应以达到预期目标的一系列过程[6]。研究表明,情绪理解能力高的幼儿更容易觉察到他人的情绪变化以及引起这种情绪反应的原因,接着采取一系列的情绪调节策略来调节自己的情绪,从而体现出亲社会的一面,拥有更多的同伴交往机会。而情绪理解、调节能力低的幼儿往往表现出暴躁、冲动的情绪,与同伴交往时显得自私、任性,常常采取对抗或回避的方式,更容易出现与同伴的交往困难。文献综述
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是对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的关系的反映[7]。情感是衡量幼儿社会性发展的指标之一。幼儿晚期就出现了高级社会情感--道德感、理智感、美感。幼儿情感发展中有一项“表情社会化”,是指幼儿由最初的自己玩的高兴时微笑到对教师的微笑再到对其他同伴的微笑,幼儿的情感体验中社会交往的成分增加了。而且,积极、正向的情感具有协调、组织的作用,可以使幼儿主动参与到同伴的游戏、活动中去。此外,情感还具有信号作用,积极的情感还可以通过表情、语言等外显形式体现出来,为他人感知到。被同伴接纳的幼儿会产生一种积极向上的情感,这种情感反过来使得该幼儿更加受人欢迎。相反的,如果一名幼儿被同伴排斥,他就会产生一种失落感,长此以往,变得更加不合群。因此,情感与同伴接纳之间存在着一种双向的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