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2金本位制度的确立
十九世纪,金本位制呈现推进的势头,银本位制式微。[6]1816年,英国政府颁布了《金本位制法》,从法律上确立金本位制度,正式发行金币,并把银币当作辅币。接着1819 年英国又规定,从1821年开始英格兰银行的银行券能兑换金条,从1823年开始可以兑换金币,同时取消了对金币熔化和黄金出口的限制。至此,金本位制正式在英国启动,英镑成为标准货币单位,1英镑含有7。32238克纯金。德国则是于1871年开始实行金币本位制,用金马克作为本位货币。之后,挪威、瑞典、丹麦等国家联合行动,也在1873年正式实行金币本位制。1847年,拉丁货币联盟国法国、瑞士、比利时、希腊、意大利等国家由复本位制走向金币本位制;1885年埃及实行金本位制,1875年荷兰实行金币本位制;1879年美国正式实行金币本位制(1873年美国就已经颁布法令禁止自由铸造银币,这表明美国那时就已经开始建立金本位制,但因为国内争论没有正式实行);1897年,日本仿照德国建立金币本位制。
十九世纪末,金本位制可以说已经具备国际性,在当时世界的主要经济国家都已普及,不同的国家之间也采用黄金进行交易,黄金逐渐从国内货币发展成为国际货币,这也标志着第一次黄金货币化的实现,这是一个用黄金直接或间接充当货币的过程。在这种情况下,黄金成为了世界本位货币。金本位制度下,黄金可以自由铸造、兑换和流通,保证了金币的供应量能基本满足流通中货币需求,以及保证黄金和别种货币的比价相对稳定。当时英国处于世界经济中心,从而形成的国际金本位制度是用黄金作为基础、以英镑作为中心的。文献综述
2。2。3国际金本位制度的崩溃
1914年,改变世界的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严重破坏了全球贸易的正常发展,对世界经济造成了巨大的影响,各国政府纷纷实行黄金禁运,开始限制流通中货币兑换黄金,黄金货币化因此遭遇了暂时的挫折,金本位制名存实亡。1922年,在意大利举行的世界货币会议上,主要的资本主义国家达成“节约黄金”的共同原则,决定实行金块本位制。在金块本位制下,黄金集中在政府手中,货币不能自由兑换黄金。比如,英格兰银行就规定,公众拥有1700英镑才能兑换黄金,而1700英镑价值400盎司黄金。由此不难窥见,黄金货币化已经弱化。1929年10月,美国股票价格暴跌,世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先后开始经历经济的萧条,经济危机开始席卷全球,这也催化了金本位制的彻底崩溃。先是德国和英国在1931年相继取消金本位制,之后一大批与英国贸易关系密切的国家如爱尔兰、印度、西班牙等也放弃了金本位制;到1933年,美国也放弃了金本位制。随后,世界各个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都废除了金本位制,黄金就此退出了国内货币的流通领域。
任何一种货币形式和货币制度的产生都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是历史的必然。[7]同样,第一次黄金非货币化并不是由政府的意志决定的,而是经济发展的必然结果。黄金本就是稀缺资源,其短缺和分布不平衡的状况日益严重,一直以来的蕴藏量、开采量都很有限,作为货币而言,黄金产量的增长远远跟不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美国经济学家Simon Kuznets曾经估算,英国在1811-1861年,每十年产值的增长率达到28。4% ,1861 -1924年每十年产值的增长率则为23。0% ;德国和法国情况相似,美国则更高[8]。相较而言,在当时作为货币的黄金数量的增长率却远远低于经济增长率。由此可见,倘若坚持继续使用黄金充当货币,在这种供不应求的情况下,只会出现越来越严重的货币紧缩效应,导致经济活动受到束缚,其规模无法正常扩大。例如,1933 年,美国为了维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行,需要200亿美元的货币供给,但当时美国充当货币的黄金数量却只有40亿美元[9]。因此,经济规模的发展和扩大要求增加流通中的货币量,为了维持经济的发展,金本位制的解体不可避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