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转移行业特征

1。转移行业的技术含量较低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自身受教育水平和技能水平普遍较低,受到这一因素的限制,大多数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就业转移是向着低层次低技术行业,而很难实现向高技术和高层次的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主要转移的产业部门是集中于第二产业部门中的制造业、建筑业,建筑业第三产业部门中行的运输业,饮食、家政等服务行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大多数都是从事技术含量低的体力劳动。近几年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还呈现向第二产业转移人数在增加减少,向第三产业转移人数在增加这一趋势。

   2。转移流动性大

在我国大多数转移到非农行业中的农村剩余劳动力,因未依然拥有对土地的承包权,所以他们并没有完全放弃农业,大多数转移的农业剩余劳动有周期性,具体表现在在农业不繁忙时候外出务工,农忙时期返乡进行农业劳动。这一种双重从业转移模式致使农村剩余劳动转移的流动性大,在行业间的留置时间短,在行业各用工单位间跨越大。

(三)转移方式特征

    1。外出为主的转移模式

我国现阶段处于社会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长期城镇化二元结构的社会分割造成了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信息不充分现象存在,使得农村劳动力转移主要以外出务工为主,基于同乡带动、亲戚朋友带动,表现出了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的“邻里效应”。

    2。组织化程度低

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方式多以自发形式进行转移流动,尽管也存在政府机构和民间中介组织进行外出务工的农民工,但是整体来看剩余劳动力通过这一渠道转移的比例较低,组织化程度较低,这与劳动力市场制度的不完善、我国农村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健全有着密切关系。

(四)转移区域特征

    1。输出区域差异明显

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区域存在着明显的差异,从2014年外出农民工地区分布构成来看,东部地区输出农民工数量最少,且东部地区农民工省内流动比例为81。68%远高于省间流动比例。中部地区农民工输出数量最多,2014年总量达到了6467万人,其中省间流动比例为62。84%较高于省内流动比例。西部地区农民工输出量2014年为5353万人,其中省间流动比例为53。9略高于省内流动比例。中东西部地区农民工外出人数和省内外流动比例存在较大差异的原因在于我国东中西部区域发展不平衡。文献综述

    2。区域产业分布特征

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在不同地区所从事的产业分布不同。从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农民工产业分布中部地区和西部地区从事第三产业人数比重提高。东部地区农民工从事第二产业的比重高于其他地区的。西部地区农民工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比例要高于从事第二产业,2013年高出3。9个百分点,2014年高出5个百分点。

三、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科学水平的不断发展,农民逐渐提高了类似化肥、土地等生产要素的资金投入,劳动生产率也逐步提高,农业领域对劳动力的需求逐年下降,一部分劳动力从农业生产中分离出来,于是就产生了闲余劳动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农村剩余劳动力数量剧增。我国劳动力市场基本处于饱和状态,这导致了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失业,这会影响社会安定,同时不利于劳动力资源的充分利用,阻碍城市建设的发展。

(一)农村劳动力素质与市场需求不适应

上一篇:城乡儿童社会福利比较分析
下一篇:江苏省县域经济空间差异的ESDA-GIS分析

农村商业银行公司化治理...

农村商业银行信贷风险内...

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制度的发展探讨【3136字】

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的经...

西部重点开发开放区承接...

针對农村金融现状的思考...

金融危机后农村地区人力...

张洁小说《无字》中的女性意识

麦秸秆还田和沼液灌溉对...

互联网教育”变革路径研究进展【7972字】

LiMn1-xFexPO4正极材料合成及充放电性能研究

网络语言“XX体”研究

安康汉江网讯

我国风险投资的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ASP.net+sqlserver企业设备管理系统设计与开发

老年2型糖尿病患者运动疗...

新課改下小學语文洧效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