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3拆装优化设计 34
4。 基于SolidWorks平台的三维模型质量审核 36
4。1 模型建立 36
4。2 建模质量检查 36
结论 41
致 谢 42
参 考 文 献 43
1 绪论
1。1研究背景
纵观卫星发展史,可以清楚地发现卫星的发展经历了从小型卫星到大型卫星又到小型卫星的过程[1]。美国加州理工州立大学(Cal Poly University)与斯坦福大学(Stanford University)在1999年首先提出了立方星这个概念[3],立方星的提出和应用是航天领域的一项伟大创举,是航天事业的里程碑,因为其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功能扩展性强等优点,可以来帮助全球的高校进入空间科学和探索的领域[3]。目前国际公认的微小卫星分类如表1。1[4]论文网
表1。1微小卫星分类[4]
类别 重量(kg) 研制成本(百万美元)
小型卫星(Smallsat) 500~1000 20~50
超小卫星(Minisat) 100~500 4~20
微小卫星(Microsat) 10~100 1~4
纳米卫星(Nanosat) 1~10 <1
皮卫星(Picosat) 0。1~1 <1
飞卫星(Femtosat) <0。1 <1
表1。1中出现的纳米卫星即本文所涉及的立方星。立方星的出现为现代通讯、环境、航天与资源等众多行业的发展预示了新的前景[5],大大有助于当代战争的侦察、通信和决策系统的日新月异,也正是因为它的成本低、拓展功能强等优点使得立方星在航天领域的发展越来越迅速、应用也越来越多元化。在实际工程应用当中,根据任务需求也可以将立方星扩展为双单元、三单元,甚至六单元。立方星的主要特点如下:轻小型化、轻量化、低功耗和低成本,一体化、模块化和标准化,功能扩展性强,可快速组网、分散部署和生存能力强,使用灵活并且可以及时发射[6]。
但同时卫星越小,发射时对分离技术的要求就越高,以往发射大卫星的火工分离系统不适合立方星应用,因为高强度震动分离机构与立方星距离很近,会影响其敏感电路。现在出现了低冲击力、无污染、可重复使用的非火工装置,这些非火工装置正好弥补火工装置的不足[7],在不能使用火工装置的条件下可以考虑使用非火工装置代替部分火工装置[8]。文献综述
1。2 发展现状
1。3 研究目的及意义
20 世纪 90 年代就有许多学者在研究皮纳卫星,但发现研制出来后找不到合适的星箭分离装置,大大延缓了其研制进程[22]。综合来看,航天项目不仅研发周期长,需要大量的资金与技术支持,而且整个天上运行期间承担着高风险。目前,国际上立方星的设计与应用方兴未艾,但是由于航天器发射环境恶劣、发射后不可修复等原因,截止2010年1月超过1/3的立方星发射分离失败。据了解,立方星的发射是否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卫星释放分离装置能否正常发挥作用。目前,世界上各主要运载箭大都采用包带锁紧装置和点状连接解锁装置作为星箭连接和分离机构,但是随着卫星尺寸重量越来越小,传统的包带锁紧装置和点状连接解锁装置已经不能满足皮纳卫星的发射分离要求[22]。加之,国内立方星尚处于起步阶段,针对立方星的释放分离机构的自主设计研发与制作不仅可以保证本次双单元立方星分离实验的成功,而且对后续立方星的研制开发及发射升空具有很好的借鉴意义[1]。